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让孩子成为“新留守儿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孩子成为“新留守儿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守儿童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留守现象”。“新留守现象”的特点就是父母都在孩子身边,但对待孩子“物质上从不吝啬,心灵上很少交流”。

他们的物质生活部相对富足,但父母对孩子相对关爱较少。大多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孩子放学后一个人在家,周末也是一个人在家上网,没有人陪伴。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社交圈,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沟通;有的父母甚至直接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见一次面,就算有时候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或是反常之处也没太在意。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心理活动越来越活跃,他们接触了来自学校和网络等方面的信息,自己慢慢琢磨,遇到一些问题,得不到关爱和引导,便会出现种种状况,成为“精神孤儿”。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且此种不利影响,会延续到孩子青春期的人格塑造,乃至成年后的性格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生存压力加大,“新留守现象”呈蔓延之势,日渐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现实篇――爸爸妈妈去了哪儿?

一档《爸爸去哪儿》节目受到热烈追捧,不是偶然,而是日益缺失的亲子关系下的必然。一直以来,不管是70后、80后抑或是90后,多数“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都处于缺失境况,可到了现在,很多家庭甚至出现了“爸妈”都“不见了”的现象。

小虎,男孩,幼儿园中班

“高级货”养个“白眼狼”

小虎今年四岁,无论是幼儿园开家长会,还是平常去公园玩,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他。很多人好奇地问他爸爸妈妈去哪了,他会说:“挣钱钱去了,给我买玩具。”

其实,这句话不是小虎自己说的,因为每当他问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去哪儿了,或者妈妈出门前他抱着妈妈不放手的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就这样告诉他。

小虎的父母都是“新杭州人”,几年前辞职,自己单独做门窗生意。他们想得很简单,把公司做大点,多赚点钱,给儿子一个富足的生活环境,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要什么没什么的“可怜童年”。所以,小虎刚满月时,他们就把爷爷奶奶接到杭州,帮忙照顾小虎,他们便早出晚归地谈生意。

在夫妻两人努力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小虎的衣食住行也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奶粉全是国外进口的,衣服都是商场专柜新款,玩具也从国外代购,小虎还拥有法拉利童车、电动车。节假日,他们带小虎去高级餐厅用餐,总想把自己小时候没享受过的物质生活一次性都“补”给儿子。

但小虎的表现却让他们伤心。小虎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必须有爷爷或奶奶陪伴着;给他买来的礼物,他也是拿到爷爷奶奶的房间。有一次,小虎妈妈想让小虎和自己睡,可小虎抱着自己的小枕头坐在床头不肯睡,他说他要和爷爷奶奶睡。小虎妈妈听后,非常不理解地对老公说:“咱们是不是养了个‘白眼狼’啊?”

小宝,男孩,幼儿园小班

爱他就多去了解他

刘露露和文浩两个人都在外企上班,收入高,压力也大。

两人结婚后,本想打拼一段时间再考虑生孩子,但儿子小宝的来临,让刘露露和文浩有些措手不及。幸好刘露露的母亲及时从老家赶来帮他们带孩子,这让小两口轻松不少。

刘露露下班也不急着赶回家,文浩加班也不慌了,安心做策划案。有时两人都准时下班,还相约去看一场电影,似乎又回到恋爱时光。同事很羡慕刘露露:“有妈妈帮带小孩,真是好福气。”刘露露和文浩也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更时常感叹:家有一老,似有一宝。

有一次,刘露露的母亲必须回老家处理一点事,刘露露和文浩要自己照顾小宝。由于两人都不想做饭,便带小宝去吃自助餐,结果回家后发现小宝全身起红疹,夫妻俩赶紧带儿子去医院,原来是食物过敏。母亲得知后,告诉刘露露,小宝对生鲜类食物过敏!因为走得匆忙,忘了告诉她。

更让刘露露汗颜的是,儿子过生日,她特意提前下班回家和儿子一起庆祝。可当她兴冲冲地和老公给儿子买了蛋糕、水果和零食回到家时,儿子对他们买的礼物却不大感兴趣,比如他爱吃香蕉和火龙果,刘露露和老公却买了车厘子和新奇士,儿子喜欢吃水果蛋糕,他们却买了芝士……那一场生日会,刘露露和文浩顿感失败,虽然儿子就在身边,可自己怎么就像一点都不了解他似的?

刘露露的妈妈也在一边抱怨:“儿子到底是不是你们亲生的?就算我帮你们带,你们也该多了解―下孩子的饮食和日常习惯吧。”

刘露露和文浩赶紧道歉,可是,想到每天那么多工作忙,又处于升职关键期,满心无奈。

佳佳,女,幼儿园大班

陌生的妈妈

佳佳爸爸是某个企业的副总,妈妈是乐团的大提琴手,夫妻俩这个今天有应酬那个明晚有演出,基本都没时间照顾女儿佳佳,所幸,雇的保姆李奶奶很是可靠,将佳佳照顾得妥妥帖帖,没要他俩多操一点心。

孩子和父母碰面的时间也少得可怜――他们应酬完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下了;孩子出门上学,他们多数又还没起床。偶尔没应酬在家,佳佳缠着他们讲故事或者陪她一起玩儿时,夫妻两个也都是不耐烦,总是将她一推:“去去,找李奶奶去!”久而久之,就算他们在家,佳佳也当他们是透明的了,不和他们亲近。

人上了年纪,总有个三病六痛的,有天李奶奶生病了,佳佳妈妈去幼儿园接佳佳,老师看她面生,差点不让接。去超市买菜,佳佳在超市里又闹了起来:她要买可乐和薯片,可妈妈认为这是垃圾食品,不给买,于是她就开始哭。因为平时少带孩子,佳佳妈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哄,讲道理又讲不通,久劝不下,妈妈也生气了,骂了她几句,于是,佳佳越发哭得惊天动地,将周围人的视线都招来了。

佳佳妈妈觉得尴尬,抱着她就想离开,谁知道这熊孩子居然撕打起她来,还边哭边骂:“坏人!坏人!我要奶奶!我要奶奶!”――鉴于近期人贩子拐带儿童的案发率升高,佳佳这么一闹,马上有热心大妈出来维护正义,深度怀疑她是人贩子偷抱了谁家的小孩,后来超市保安也加入“战团”,盘问起她来:孩子多高、多重、乳名叫什么、喜欢吃什么零食、不喜欢吃什么食物、身匕有什么特征……这做妈妈的除了答名字答得爽快外,其他的情况要么答得磕磕巴巴,要么直接不知道。得,这不是人贩子都成人贩子了,人们直接就把她扭送派出所去了。

后来,还是佳佳“良心发现”承认了她“妈妈”的身份,接到消息的李奶奶也带病从医院赶过来作证,才把她“解救”出来。

出门前,警察叔叔摇头感叹:“这爹妈还不如保姆亲,真不知道你们咋当父母的!”一句话,把佳佳妈妈说懵,久久回不过神来……

小溪,女,小学三年级

是谁不理谁?

佟丹是银行职员,老公是某个企业的出纳,上下班时间都管得很严,需要打卡按指纹,接送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们就将女儿小溪寄宿到了学校。周六早上接回来,周日下午再送回学校。

小溪性格外向,适应能力强,到了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很好,学习成绩也不错,老师也很喜欢她,佟丹夫妇对她很是放心。

可,到了小学三年级,佟丹突然发现小溪没有以前那么乖了:一回家就关在房间里煲电话粥,经常一打就半个多钟头;再不然就是关在房间里上网聊天打游戏,直接当他们两公婆“透明”的。

有好几个星期,小溪一到周五就打电话跟她说,周末要补课,不回家了。佟丹一开始也没在意,以为真的是补课,后来,学校的生活老师给佟丹打了电话,问她是不是经常出差,为什么周末都将孩子扔在学校不管,不接回家也罢,连过来探望探望都没有。

大概是觉得这家长没责任心,电话里头老师的语气也很不友善:“赚钱再重要,也没有孩子重要!你们做家长的,得分出轻重,这样对孩子不管不顾不是父母应有的态度!”收线的时候,还隐约听到老师和旁边的其他老师嘀咕了句,“这是小溪的亲妈么?”

周末一将小溪接回家,看到她又准备躲回房间,佟丹终于爆发了,捉着小溪一顿好骂:“一回家就玩电脑打电话!从来也不见你到客厅陪陪父母喝个茶说说话!还撒谎!说什么补课周末不回家――其实是你自己不想回家是吧!翅膀硬了是吧!说!你为什么不想回家!”

小溪闻言大怒,不客气地吼回来:“我回家做什么!每个周末回到家,老爸只管打他的游戏,你就只管追韩剧!你们谁关心过我的学习、我的生活、我的心情!我留在学校,最起码还有同学一起玩,跟舍友说说笑笑聊聊天还开心一点!这个家压根没半点温暖,我回来做什么!”

看着泪流满面的小溪,佟丹和老公都怔住了……

调查篇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按理说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很多父母也都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听听孩子怎么说――

自认为了解孩子的妈妈:穆梅,36岁,公职人员;女儿:霖霖,7岁,小学二年级

妈妈:我觉得,我对女儿挺了解的。平时穿什么衣服、喜欢的颜色、爱吃的点心,这些我都知道。虽然每天工作比较忙碌,有时候下班也晚一些,但每天我都保证赶回来给她检查作业,在作业本上签名。即使没有时间,家里也有其他人帮忙,饮食起居有阿姨照顾,作业辅导有爸爸或同班同学的家长帮忙,每次出差前都会提前安排好这些事情。所以,我女儿性格活泼开朗,比较有爱心,就是有点胆小。整体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女儿:我觉得,我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比较在意我,连中午休息都陪伴我。每天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妈妈和我一起读拼音,学期结束考试的时候,我非常有信心,还考了“双百”。可升入二年级后,我觉得妈妈陪我少了,中午休息把我送进托管班,让我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去托管班,每天中午躺在床上都睡不着。

不确定是否了解孩子的爸爸:胡宇,40岁,编剧;儿子:星星,8岁,小学三年级

爸爸:老实说,有时候我觉得我挺了解我儿子的。比如他喜欢运动,我就给他买来最新款的运动鞋,让他和他的小同学去打球。可是,穿上我买的运动鞋,他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开心,每次出门时都默默地看了我好一会才出去。他妈妈有时候会说:“儿子,和爸妈再见,玩得开心点。”他也只是淡淡地回一句:“爸妈再见。”这时候我就觉得,我不太了解他,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开心,感觉他和我们之间有一层纱似的。

儿子:我觉得我爸爸一点都不了解我,我并不想他给我买多贵多新款的运动鞋,我只想他能陪我去球场一起打球。每天我看到别的小伙伴有爸爸陪着,指导打球动作,讲解打球技巧,非常羡慕,觉得他们真幸福。可我爸爸从来不会和我玩这些,他要么工作,要么和我妈妈去听音乐会。有时候,我觉得,我在他们俩之间就像一个多余的人。其实每一次出门,妈妈和我说再见的时候,我都想说:“爸爸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

认为最了解孩子的妈妈:梁丽,3g岁,私营企业主;儿子:豆豆,9岁,小学四年级

妈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尽责用心又了解儿子的母亲。很多事情,只要儿子有暗示,我便为他安排好,尤其是兴趣培养上。比如他喜欢敲鼓,我会立刻给他报一个打鼓兴趣班;他在外面看人家下围棋,我又给他报一个围棋班;在小区花园里看到外国人,很想和人家做朋友,为了语言交流无障碍,我便给他报了外教班。有时候我也觉得是不是报的班太多了,可看到儿子每个周末非常开心地穿梭在各种兴趣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做对了。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妈妈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儿子:其实很累,每个周末比上课还辛苦。可是,我不去读兴趣班,在家里一个人待着更孤单。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忙,周六日都要出去谈生意,我把平板电脑上的游戏都玩个遍,也玩烦了。所以,我很想去热闹一点的地方,可我没有想到,妈妈会以为我喜欢那些。后来我想了想,这样也好,兴趣班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陪我玩,我再也不用一个人周末待在家里了。所以,我才会非常开心地去上课,这样妈妈也会很高兴。

建议篇――给家长的8条建议

下班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尤其是父亲。

我们下班之后,很多车辆不是开向回家的路,而是朝着城市各处的餐馆和各种休闲场所。我们在很多重要的时间,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得益于你每天的生活中在他身边所作的示范,怎么细致地理解他,怎么耐心地陪伴他,你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待他,用什么样的语气和他说话。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父母走正道,孩子的路一定也会走得更正一些。没有被忽视、冷落的孩子,不是说他不会有问题,而是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够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实具体一点讲,就是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听孩子讲话,要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

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对待孩子,应该理直气和,义正辞婉,而不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管”的合理性在于,顺乎孩童的天性,使其欲求的满足有所自制,该宽容则宽容,该严厉则严厉。

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爱拥有一种力量,能推动人们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并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但许多父母不是把溺爱当成爱,就是把控制和依赖当成爱,使孩子失去自我,使他们的心灵停滞不前,被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困扰。

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当众教育孩子,可使亲子之间矛盾公开激化。因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孩子的心灵。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父母因为工作太忙,将孩子完全交给保姆,这就导致孩子有可能在心理上更亲近那个照顾他日常生活、每天陪伴左右的人。于是,保姆无形之中便成了孩子的“妈妈”。请多花一些时间在孩子身上。

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其实,既为人师,必有其可取之处,也必有其闪光之处。在我们用赏识的目光看孩子时,更要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增强孩子的向师性,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结语――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法国思想家蒙田有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苦难的学问。”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教育好孩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教育不好孩子,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悔恨。无论你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甚至连改错和补偿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请家长们珍惜这个唯一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把这个孩子教育成功,便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因为,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是孩子成长的奠基教育,是“培根教育”。

家长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却是一生的事业。倘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太贫乏,则会对孩子们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精神港湾。亲情永远都是孩子心灵最好的剂。年轻的父母们应该肩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