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融资规模未超金融常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融资规模未超金融常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以2.5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远在市场预料之外,却在金融运行常态之中。

社会融资规模是近年来中国央行为适应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而适时推出的一个新的监测分析指标。它与货币供应量指标相对应,是从金融机构资产方视角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情况,现已成为与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等重要的货币信贷监测分析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规律都是年初投放大,增长快。从2003年至2013年的情况看,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占全年的比重,一般都在12%和14%左右,最高时,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比重可达16%和18%。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的调控方式年底额度经常用尽,很多项目投放被迫放到年后;二是一年中,银行也倾向于早投放、早受益。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均符合这种季节性的投放特征。

从历史数据的对比上看,2014年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也并没有超出金融运行的历史常态。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增量概念,增量是受其基数影响的。随着中国经济与金融的绝对量增大,社会融资规模随之增大是正常现象。

观察近年来中国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对比的情况,可以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已经从2010年的高速增长变为较为稳定的增长,2014年1月份还低于2013年1月份,仅高于2012年1月份。

同时,通过将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增速基本吻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尽管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经济含义不同,但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除了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其产出效率与结构同样值得关注。如果我们把GDP(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融资规模之比,看成是社会融资规模的产出效率,那么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从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效率有下降趋势,但这种趋势近三年来趋于放缓和稳定。

从结构来看,2014年1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中,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委托贷款增加较多,既反映了金融市场供求的活跃度,也反映了金融机构更加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

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结构性风险时有发生的背景下,表外融资结构有所分化,信托贷款下降较多,委托贷款增加较多;利率趋高使债券发行的难度加大;IPO开启使得股票融资增加,但融资量占比仍然不高。

1月份还有一项数据需要关注,M1(狭义货币供应量)减少2.2万亿元,同比少增2.5万亿元。笔者认为,相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再创新高,M1过低和融资效率如何提高,是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今年1月末已进入春节,受春节的影响较大,一些经济金融指标还很难全面反映经济金融活动的真实走势。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期限、投向、资金的价格以及资金提供方与资金需求方的行为,使之更好地体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