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文化”与“审美文化”的概念,探讨了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文学活动的魅力以及人类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文化 审美文化 文学

所谓审美,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主观性、形象性等特征进行分析,人们通过审美活动,更好地认知世界、了解世界。促进人与世界、社会与自然之间形成无功利、形象化的关系。但是审美作为逐渐过渡到高级感性阶段的基础活动,必须注重理性化、实效性。因此,审美文化表现了人类在进行文化活动过程中的形象、情感等,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真、善、美。奠定在现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体现了生命形态,以超越的精神、情感体验等作为特征,保障各种历史性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从狭义上来看,文化活动里包含了文学活动,而审美作为文学的重要本质之一,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审美文化蕴含于文学活动中。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文化与文学

在人类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过程中,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文化进程中的共性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加深对文学艺术领域的理解,离不开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类的各种文化活动。而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分析文学,应如要包括如下要素:①作家。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个人的价值理念、情感体验等,虽然这些特征赋予了个人化倾向,但也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文化意识与文化导向作用的结果;②作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除了作为语言体系以外,还包括了不同层面的结构关系,也是表达心理和情感的重要符号;③读者。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受益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如果读者思想感情能够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则引起强烈的情绪感受,表达了独特的心理现象。而这种共鸣的形成,归结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时期内,读者的意志愿望具有趋同特征,包括相近的人生经历、相关的历史环境等;④世界。这是产生文学的重要外在环境。例如,我国在儒家学说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在道家学说中奠定了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所在。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来看,尤其以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为例,其产生的各种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分析如下:首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挫伤,甚至对生存充满恐惧,也正是由于人们的理性心理,对社会道德、法理等产生质疑;其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工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社会的构建,但是人文精神失落现象却客观存在;其三,由于各种科技原因、社会原因的影响,再加上人类潜意识中体现的“黑暗王国”倾向,弱化了。在这一背景下,“黑色幽默”发展起来,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大文学流派,在这种美学环境中,痛苦和滑稽结合起来,即使在幽默中也表达了无尽的恐怖与绝望。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变形、拟人、荒诞、夸张等表现手法,在讽刺、嘲笑中反照了世界。

2、审美文化与文学

从我国文学作品的形式来看,充分表达了来自人类智慧的审美性;以狭义的文化角度为出发点,由文学理论体系构成了文化背景、人文价值、文化特征等,同时也体现了生产技术、生产手段、文化特征、人文价值等,是无功利、形象性与情感的有机融合。审美作为人类了解世界、掌握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审美的实际应用来看,具有无功利的倾向,其审美方式也具有形象性特征,在人类文化活动中体现审美文化,体现了文学作品参与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创造中的审美性表达。

首先,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鉴赏者必须超越世俗的眼光,抛去功利和欲望。例如,在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中,期待人们从内心深处摒除利害观念,达到“忘我”、“无己”的境界,实现高度自由,以此实现对“道”的观望与对照。因此,鉴赏作为文艺欣赏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行审美的有效途径;其次,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丰富的文学形象,体现了文学对世界审美的认知;而文学的发展也恰是读者美感的客观需求。在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系统性、客观性的体系。概括来看,文学形象也是通过文艺作品所描述出的具有情感、审美的对象,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富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同时展现了真实、客观的社会生活情境,创造性地体现了现实生形象。 在叙事作品中,应主要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场景等;在抒情作品中,则涵盖了诸多生活细节。由于文学形象的内涵广泛、意义丰富,实现了物象性和意味性的融合,赋予文学作品更多的魅力,进而调动人们审美情趣。

另外,对于作品的分析应包含作家和读者两大部分,所有文学的内容都是情感对象、情感活动的最终结果。作家作为创造文学作品的主体,也富有情感性、价值观,而我们常说的以情感人、以景应情等,也是强调文学作品的情感。也就是说,情感对于文学如同血液对于人类,只有拥有情感,才能增强文学艺术的活力。除了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以外,还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渗透情感;虽然人们在从事任何形态活动时都要考虑情感因素,但是也要和认识活动有所区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也就是审美情感,是审美形象中表现的主体态度,如喜怒哀乐、痛苦、欢乐、赞美等。同时,情感也成为文学与非文学的分割线,是文学长久生存的根本保障。

由上可见,文学艺术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凭借其特有的功利性、形象性及情感性特征,体现了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之间的独特魅力,对世界进行客观性的审美价值判断,集中表达了人类文化活动中的审美要素,帮助人们丰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存明.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张晶.审美文化的历史机遇[J].艺术学院学报,2007(3)

[3]舒开智.当前我国审美文化建设面临的三大冲击[J].中州学刊,2010(1)

[4]杨健平.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1(5)

[5]邓军海.中国文化与审美文化刍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王元兵.再论审美文化的产生及其定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