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年情结的绵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年情结的绵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汪礼霞,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讲师。

摘 要:“年”演化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可缺失、不可替代的“年情结”,“年情结”所带来的全民参与、全民营造、全民表达与全民宣泄现象,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失去文化底蕴,“年情结”将无所依托。因此,必须发掘年文化的精神价值,将“年情结”、“年意识”内化为较高层次上的文化自觉因素,突显年文化中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文化内涵,张扬传承了几千年的年文化的魅力,引导广大民众。过年,不仅是过生活意义上的年,更要过文化意义上的年。

关键词:“年情结”;年文化;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节是破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精神密码”的“钥匙”。安庆地区年俗、年文化展现了皖西南地区人民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包括物质文化层面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制度文化层面的组织制度、社会规范;精神文化层面的民族性格、精神信仰、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现辖桐城市、怀宁、枞阳、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县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总面积1.5 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6 1 0万人。这个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年俗、年文化的特征,这些年俗、年文化反应出许多时代性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文化特色,以下对该地区的年俗和年文化做一概括性的介绍,并对附着在这些年俗上的文化做一粗浅的分析。

一、安庆地区的年俗文化概况

“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风俗性节日。从每年的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至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到除夕守岁,正月初一,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历时一个多月,由几个节日前后衔接、贯穿,构成了一个喜庆、团圆、和谐的节日群。每年春节,每一个华夏儿女无论是身处彩云之南,还是在北国边疆,都会执着地沉醉于返乡途中,不懈地守护和弘扬着春节。人人融入其中,人人积极参与,主动营造年的气氛。每年春运,流动的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足以使年的气息逼近。

(一)春节前的准备

首先,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君”,民间称“灶王爷”。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回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安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灶神”,他们担心“灶神”向玉帝进谗言,所以在其去天宫的时候用好酒好肉来举办祭祀活动,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其次,准备充足的年货、春联、年画、各种类型的肉食、面食,大人小孩都理发、沐浴、打扫等等。

(二)静态民俗活动

1、春联: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鬼魂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魂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都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驱鬼辟邪,保佑平安。

2、年画: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二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师把钟馗画在门上。

3、福字:最早的“福”字传说始于周朝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字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始于慈禧,每至春节,太后有给臣子赐“福”字之习。

(三)动态民俗活动

1、除夕守岁: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安庆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式的23点到1点。除夕夜子时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看电视,或是围着火塘烤火,或是打牌休闲,等待新年的到来。

2、放鞭炮:据南朝梁代宗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即当时人在初一起床后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和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用纸筒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安庆地区的家家户户一般都会在除夕晚上十二点后初一早上六点前放鞭炮,俗称“出发财方”,一般越早越好。

3、祭神祭祖:在安庆地区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年三十这天,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丰富的贡品,点上香火,虔诚地感谢神灵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的一年里对自己一家的保护并祈求保佑来年的幸福。有些地区尤其像岳西、潜山等山区百姓还在腊月二十四在家摆上贡品、香火迎接祖宗来家,在正月过后再用香纸鞭炮送祖宗回去。

4、拜年:祭神祭祖后,儿孙们要向长辈们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三叩首,现在大多改为三鞠躬,儿孙们一边行礼,一边祝福老人们身体健康。长辈们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送给儿孙们,俗称给“压岁钱”。正月初一开始,是亲戚之间互相来往拜年,拜年大多以亲疏关系来配礼,大多以肉、糖、糕点等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也大多改以烟酒等来配礼拜年了,这样的拜年要持续好多天。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间的拜年,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5、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使》中记载:“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时,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子起源于南北朝,即佛教兴起的时代。现在经济条件更好了,过年舞狮子、唱黄梅戏等送文化下乡的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了。

6、唱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春节期间,也正是农闲时节,各个有条件的乡镇自主搭台唱戏,也成为安庆地区欢庆新年的一大亮点。

(四)饮食民俗

年糕与猪肉是安庆地区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过年家家户户都蒸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2、杀猪:安庆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风俗,过年要宰羊杀猪,遍请亲朋吃杀猪饭,一般杀了的猪,自己留下一部分,可以做菜肴,可以做祭物,可以做礼刀。礼刀就是约二斤半猪肉,一般挑猪身上最好的那部分肉,含排骨、肥肉、瘦肉等,切成长长一条,像大头刀一样。在农村里,特别是有儿子要准备结婚或是开了新亲的,都要准备几十份这样的礼刀。

3、炒年货:安庆地区,过了廿四之后,农民们有时间来准备过年的食物,他们将一年以来从地里收获的五谷杂粮全都拿出来做成丰盛的年货,比如炒花生,炒红薯角,炒米糖,炒瓜子等。

此外,在这时候,还会将饲养了一年的鸡、鸭、鹅,都该杀的杀了,做成过年的祭物或者招待亲友的佳肴,让他们品尝一年以来的收获与美味。这时候,大伙儿要将池塘里的鱼捞起来,每家每户分上个几十斤,寓意“年年有余”。

二、安庆地区年文化内涵

(一)年文化所蕴涵的家观念、团圆观念、和谐观念

在安庆地区,其下辖的七个县都以山区为主,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社会结构,长期以来形成了安土重迁、追求和谐稳定的区域文化心理,这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期待安定、向往幸福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而“过年”这个节日,就集中展现了这种文化心理、价值取向。通过“年”作为载体,它使飘泊的人找到精神归宿和感情依托。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念中,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即爱家才能爱国。在现代生活中,家和万事兴的观念,也是倡导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家庭的团聚,生活的和谐,精神的愉悦,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具体表现。因此,将家观念、团圆观念、和谐观念予以强化,借助现代化的各类媒体,使之深入民众心中,倡导民众将浓厚的亲情、乡情、爱家、爱国之情借节日为契机表达出来,热爱生活并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从中体会人性之真、善、美,感觉自身在社会上并不孤独,“家”,永远有一盏灯温暖地照耀在心底。

(二)年文化所蕴涵的积极生活态度及乐观向上精神

一个人心中总是有美好愿望、有希冀、有向往、有理想、有渴望的民族,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因为心中有美丽的梦想,有对理想的坚守,因而,在灾难面前不会低头,在困难面前也不会停下脚步。中华民族这种执着、自信而坚强的民族性格在年文化中得以尽情释放,人们渴望幸福美满,渴望驱邪降福,期待美好未来,这种生活理想以及美好心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种生活理想的执着与守护,恰恰是年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价值因素。除夕之夜,临近子时,站在旧年的终点上,

将要开启崭新的一年,对过去一年做一个总结,不管是喜悦还是苦恼,是获得还是失去,是得意还是失意,都成为过去。新的一年有太多的心愿,太多的期待,太多的梦想,把这些心愿和梦想借“年”这个载体尽情传达、尽情挥洒出来吧!在过年的氛围下,吉祥话语随处可闻:如健康长寿、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连年有余、事业鹏程等等,既有对他人的祝福也有对自身的企望,将生活理想以现实方式表达出来,使生活更乐观、更自信、更有情趣。“用生活追求愿望,用愿望点燃生活。在新春伊始企望未来之时,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4]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年俗融合了民族心理、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的原始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活的现实体现。年文化所蕴涵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及乐观向上的精神,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成为民族性格中深深的印痕,成为民族感情中最珍贵、最深厚的原始积淀。

(三)年文化所蕴涵的祭祖感恩意识

自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以来,“年”就有了记载。年俗与中华民族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生活有关,可以说,“年”是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计的时间依据。[5]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答谢大自然一年的赐予,感谢祖先的庇佑,祭祀感恩成为年俗中的又一重要内容。祭祀天地之神既是对大自然的尊崇,也含有盼望天地神灵能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随着人们认识水平、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的提高与改变,祭天地神灵,包括祭灶神,已逐渐在节日生活中被淡化,甚至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祭祖感恩情怀,是美好人性的真切表达,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得以肯定、褒扬和称颂,其作用是积极的。“感恩”之意在于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本,特别是在过年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其意义更重要。而祭祖敬祖是对先人功德的感激,是对先人品德风范的缅怀与尊敬,也是实现先人遗志的告慰方式。[6]这种祭祖感恩心理来源于中华民族强烈的寻根意识与归属意识,这也是“家观念”的再深化。因此强调感恩意识,就是要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格挖掘出来,以体现父慈子孝、敬老尊长、知恩感恩、和睦互敬等伦理思想和道德风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年情结”绵延几千年,代代相传且历久弥新,其勃勃生命力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失去了文化内涵,年意年味就无从谈起。而年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民族长期约定俗成的民族情感的表达,是长期以来民族心理的积淀。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年”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内涵,强化并张扬它的精神价值,对于保持民族特色、继承民族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振亚,张振兴.中国古代文化概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

[2]纪宝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在哪里[N].北京日报,2004-10-06.

[3]冯骥才.年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N],2006-01-24,第8版.

[4]王殿卿.中国的年文化.中国教育报[N],200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