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汇 贯通 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清华校史不算最长,但百年以来却人才辈出、群英闪耀。辉煌教育成就的取得,原因众多,尤与清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梁启超在《君子》讲演中说道,“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其对清华学生汇通中西的期许已跃然纸上。被看作近代中国高教传奇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更是将这种融会贯通的学术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清华的学术与教育传统从这时起已经扎下深根。清华建筑、清华学风、清华学术体制,无不体现这种融会贯通的性格。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清华校歌将中西古今融合精神转化为大家共同接受的音乐旋律。在以后近一个世纪中,清华一流的教师和学生,多体现这种学贯中西的气质。开放、贯通、融汇,可以说是流淌在清华血脉中的基因。文理渗透的传统,在清华也源远流长。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近二十年。他强调大学教育在通而不在于专,倡导和实践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清华曾经出现许多体现了文理渗透精神的学者。
尽管在一段历史时期中,由于中国与世隔绝、高校院系调整,清华这种中西古今文理融汇的传统受到阻滞,但大学文化的独特基因,仍然等待着适当的时机创造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后,清华对西方文化教育学术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开放态度,不仅送出大批教师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国外学者和在国外工作学习过的人来清华工作;学校的每一次教育改革、科研改革,都会以哈佛、剑桥、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作为参照;清华以巨大的魄力从无到有地重建文科,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有国学院等等,迅速崛起,完成了文理渗透的学科布局……贯通融汇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清华性格。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融汇贯通,作为清华的教育传统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
开放融汇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学术创新、教育活跃的前提,融合贯通渗透,也是科学创新、思想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条件。清华因此而曾经辉煌,清华更渴望因此而更加辉煌。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性,对于如今的清华来说,造就融合中西的学术大家、建构贯通古今的知识体系、创新文理渗透的学科机制,已非易事。尽管清华一直在勉力维持、发扬、光大多年形成的大学传统,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巨大的同质化困境、中国高校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过去几十年的反反复复带来的某些断裂,都在挑战着清华传统。新百年新清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重道远。清华能否继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引领旗帜,既取决于清华人自身承先启后的勇气和魄力,也取决于社会是否能够在体制上、文化上、观念上给予清华这样的大学以充分尊重。大学是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的,而清华这种融汇贯通的个性,对于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教育观念改革,应该有重要的启示。
(转自2011年04月15日《人民日报》第18版文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