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儿腹泻诊治效果分析(附100例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儿腹泻诊治效果分析(附100例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贝飞达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 210例小儿腹泻病例随机分为贝飞达治疗观察组100例和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100例,观察两组治疗72 h后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3.52%,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6.67%。结论 贝飞达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良药。

【关键词】贝飞达 腹泻 小儿 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0-01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们在采用合理饮食、液体疗法、对症治疗等方面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同时加服贝飞达胶囊口服,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组全部病例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腹泻病患儿2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两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粪便常规外观均为稀水或蛋花汤样便,未见白细胞及红细胞,脂肪球(+~++),婴儿营养状况良好,发育正常。

1.2 方法 对照组继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贝飞达胶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晋城海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次1粒,2~3次/d口服,重症患者加倍,温开水服下。

1.3 疗效观察标准 显效:治疗后排便次数每日少于2次,外观为成形软便,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后停药未再腹泻;有效:治疗后排便次数减至每日4次以下,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后排便次数与临床症状未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肠黏膜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功能、生物屏障功能及免疫屏障功能,三者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保护层,防止肠道内细菌移位浸入血液及组织中。其中生物屏障功能是由肠道共生菌群完成的。一个健康人肠道内大约有400多种肠内菌,其数量在1014个,众多细胞保持一种微生态平衡状态。根据肠道内菌的致病性不同,可将这些菌分为三类。第一类:有益菌,又称共生菌,这类菌数量大,无毒、无害并有营养、免疫、生物拮抗作用,宿主终身携带,如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第二类:有害菌,又称抗生菌,其数量少,多为过路菌,如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即可引起疾病,如葡萄球菌、假单孢菌等。第三类:中间菌又称双向菌,数量介于有益菌和有害菌之间,作用双向,有时致病,有时不致病,如大肠埃及菌、链球菌等。在肠道微生态有益菌的构成:双歧杆菌数量占95%,乳酸杆菌占1%,其他厌氧菌(如拟杆菌、难辨梭菌等)约占3%,需氧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占1%[2]。由于饮食不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滥用抗生素,各种外来致病菌或病毒对小肠黏膜侵犯,使有吸收功能的绒毛细胞脱落或其细胞结构破坏,肠道内水、电解质转运失调,引起渗透性腹泻或分泌性腹泻,导致肠道内环境变化使正常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资料表明,腹泻时肠道内厌氧菌的数量约下降为原来数量的1000倍。由于肠道内厌氧菌的大量减少,破坏了其屏障功能及拮抗作用,从而有利于致病菌的侵袭,腹泻与肠道内微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可形成恶性循环。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是必要的。近年来,人们亦认识到微生态制品具有优于抗生素的优点。

益生菌组成的生物制剂服后能大量补充肠道内益生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一些研究认为:双歧杆菌作为肠道益生菌之一,在肠道中对病原微生物产生营养竞争、黏附竞争及生物化学抑制作用;其与其他益生菌及厌氧菌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与入侵;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此外,它还能产生醋酸和乳酸,降低肠道内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恢复肠蠕动,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贝飞达胶囊配方是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经适当配方而成的活菌制剂。本文结果表明,应用该品治疗小儿腹泻病显效快、止泻效果好、服用方便,患儿易接受,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永绥.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与小儿胃肠功能障碍.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19(1):5.

[2]方鹤松.小儿腹泻病药物治疗中的若干问题.临床儿科杂志,2006,19(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