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新课改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新课改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改以来,翻开有关新课程的杂志、书籍和“读本”,铺天盖地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一会儿是“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生活世界”、“学生中心”,一会儿又是“互动”、“探究”、“过程”、“合作”、“对话”、“交往”、“生成”、“情境”、“多元”、“反思”……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面对这些新名词,犹如沉迷于云雾之中,找不着方向了:“刚刚听说,已经过时”;“刚刚学会,又说不对”;“不听还清楚,越听越糊涂”——这是有的老师所做的总结,其实也是他们心态的真实写照。纵观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多数失去了往日的从容与镇定,感觉到新的改革捉摸不定,于是变成“跟着感觉走”,无所适从了。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究竟该怎么上?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连课程专家自己也说不清楚。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如果你教学重点突出,他说你目标不全面;如果你教学点面俱到,他说你蜻蜓点水,平铺直叙。如果你教学紧凑,他说你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如果你预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他说你教学结构松散。如果你课堂训练效果良好,他说你教学开放性不强;如果你顾及课内外联系,他说你双基训练不牢固。如果你没用多媒体,他说你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如果你用了多媒体,他说你哗众取宠,名不副实。反正是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行,不挑出点毛病不能说明新课程的高深,不能说明课程专家的水平。面对“权威”们挥舞的大棒,许多老师真的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了。

的确,课改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这是无容质疑的。但如果改革仅仅只是停留在观念上,或者根本就是别人的观念,那么观念也就只能停留在时髦的课改语言上。当下许多教师对课改理念的了解,就是建立在现时流行的课改词语上,有些看起来好像是常识,实际上大家对其中的了解非常有限,多是听某些领导和专家的说法获得的解释,这些解释在传播甚至是炒作的过程中,新理念成了想象力丰富的观念产物,其中不可言传的“隐喻”被强行拉出来,被迫反复交代,教学思想本身反而变得模糊,变得捉摸不定,教学变成了观念的傀儡,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观念的制造者能够准确地告诉教师新观念所对应的教学行为是什么。相反,专家们反而要责怪教师对于某些确定性的追求,因为这种确定性恰恰是新课程的理念所要求抛弃的。所以,教师要有自己的理解,任何的理解都是合理的;教师要有自己的创造,新课程就是在创造中自然“生成”的。

毫不奇怪,教学的观念化它要求思想的东西远胜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各种观念的要素或关键词被引入教学实践,重新组合,教师们不再处心积虑去设计教学的过程,考虑适当的教学行为,而是着意于打造可以引发某种新理念阐释的教学片段,形成某种符合课改观念的新说法。教学变成了观念的推演,远离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观念已经替代了教学的规律。因此,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脱离了原有的经验,教师的思想被新的观念所捕获,但他人的观念显然不能代表个体自己,教师个体的认识、经验以及自信与之形成了矛盾的对立体,于是,教师经常处在矛盾与冲突之中,结果,教师失去了技能,崩溃了自信。

教学的观念化无意中直接加强了垄断,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解释的力量和权力,教学权威化是教学观念化的必然结局。借助权力的路径,迎合行政的权力推动教育的变革,通过知识与权力的共谋来获得解释教学的权力,同时借助改革的破坏精神,祛除传统的中心和权威;依据所谓的新知识观,教师中心被推倒,知识的授受弱化成了多元中的一极,甚至成了被批判的主要对象,教师在获得新的教学观念的同时不得不抛弃固有的理论和经验,在兴奋与迷惘中寻找新的依靠。于是,已有的权威在消退,新的权威在确立,虽然当下的理论倡导的是“多元”、“去中心”、“去权威”,但当教师们失却了多年实践所获得的教学经验和行为模式时,教学也就失去了既有的形式,教师不得不去寻找权威的定义,于是便产生了新的权威来评定某种教学形式的“合法性”——以个别化的案例来代替普遍性,结果教师们趋之若鹜,以为观摩学习到了某某权威肯定的符合课改观念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悖论产生了:课程改革表面上极力推崇多元化,但其结果却非但没有多元化,反倒是更一元化了;本意是要去权威,相反却产生了更加独断的权威!

当下对教学观念力量的过度夸大和对教学行为自身改造的忽视,恰恰又导致了观念的虚空。它已经危害了转型期我国的教育改革,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其产生的根源是因为指导理论的表面化、肤浅化、碎片化以及与本土文化的异质性,从而导致教学观念无限扩大和教学实践能力的缺位。因此,有必要将课改实践从乌托邦式的美好图景中降落到现实的人间,从教学观念回归到教学行为上来,虽然这不够完美,却更具有现实性。

(深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