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述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述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与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重视运动负荷有关。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合理运动负荷;要求;实施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不重视运动负荷。接下来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体育新课程运动负荷的再认识

一、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说明了体育课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效果”的课程。

二、正确认识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简单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体育课运动负荷所依据的测定数据主要是学生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制;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因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合理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以便适时调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增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尽可能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授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教材内容,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里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同时要兼顾教材和学生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2.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并适时调控,才能真正将合理的运动负荷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当时所承受的负荷,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或强度要求、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或间歇时间、变换练习内容或组织形式等,将其负荷调整至合理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牟先涛.在捧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

[3]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U].体育教学,2007(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