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更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更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利巴韦林(病毒唑)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1 24例,对照组2 24例。治疗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1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2给予病毒唑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两个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70.83%、75.00%。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病程短。结论:病毒唑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更昔洛韦;病毒唑;手足口病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791-01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可发生于全年,夏秋季易流行[1]。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2006年《江苏省传染病报告实施方法》已把HFMD列为丙类传染病,并要求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商品名:病毒唑注射液,苏州第六制药厂生产,以下简称病毒唑)治疗24例并与两种药物单用治疗各24例进行对比观察。

1 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观察对象均符合以下小儿手足口病[1]:(1)流行病学资料。(2)发热,多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偶有高热,体温39 ℃以上。(3)皮疹,以手足掌部疱疹为特征,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臀部。(4)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见于手足部疱疹。

1.2 临床资料:2006年5~10月的手足口病患儿,年龄8个月~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和病毒唑)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2.6±0.4)岁;对照组1(更昔洛韦)24例,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2.1±0.5)岁;对照组2(病毒唑)24例,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2.4±0.4)岁。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各组病例均给予病毒唑联合更昔洛韦、病毒唑治疗,少数病例疑有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适当抗炎治疗。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苏药制字)和病毒唑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2用病毒唑治疗。剂量:病毒唑15 mg/k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日。更昔洛韦5 mg/kg加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观察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显效:48小时内体温正常,一般状态好转,72小时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有效:72小时体温正常,一般状态好转,5天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无效:治疗4天仍发热,流涎,进食受限,口腔黏膜充血,溃烂明显,合并细菌感染。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1、2总有效率分别比较χ2分别为26.35(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在发热、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天数比较:t=5.23(P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柯萨基病毒及肠病毒-71引起的一种以手、足部皮肤、皮疹及口腔炎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以夏季发病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染,年长儿童和成年人少见。其表现为有口炎,口腔内可见散在的小泡或溃疡,手足部疱疹等[2],而临床上选择有效的药物是决定患儿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更昔洛韦是继阿昔洛韦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宿主细菌内被敏感病毒诱导的多种激酶磷酸化为更昔洛韦三磷酸,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从而终止病毒DNA链延长,其在病毒感染细菌内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菌100倍,并能在细菌内持续存在数天[3]。病毒唑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菌后迅速磷酸化,抑制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引起细菌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受抑制[4]。

参考文献:

[1] 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807.

[3] 李春元.更昔洛韦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 制剂分册,1998,19(3):172.

[4]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0.

收稿日期:200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