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口腔诊疗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心理干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腔诊疗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心理干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牙科畏惧症是人们对牙科治疗所持的特殊心理和行为的表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又称牙科焦虑症或牙科恐惧症(Dentalphobia),了解口腔诊疗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内关容,根据内容制定干预措施,为患者减轻牙科畏惧症。

[关键词] 牙科畏惧症;心理干预;疏导

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又称牙科焦虑症或牙科恐惧症,在牙医给患者诊治过程中,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出汗、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高声叫喊,甚至躲闪和拒绝治疗。这种人们对牙科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病人与医生的合作,进而降低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恶化医患关系,严重者甚至在就诊过程中诱发各种意外事件,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对牙科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随着我国国民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要治好牙齿,还要求在舒适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治疗。

1.资料调查

我中心口腔科门诊从2011年1月到2011年6月随机调查患者260名,男性140例,年龄5-77岁,平均45岁。女性120例,年龄8-83岁,平均42.6岁。采取询问的方法主要内容为:您是否曾经看过牙?您看牙是否有紧张感?您的身体健康情况怎样?您希望找什么样的医生看牙?您看牙病最担心的是什么?

2.结果

儿童年龄越小,DF发生率越高,成人DF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也有认为年龄与DF无关的。调查表明,女性DF多于男性。这与大部分畏惧和焦虑一样,女性比男性更敏感,而男性的控制力和耐受力比女性强。DF中50.9%产生于儿童时期,22.0%产生于青春期,27.1%产生于成年。因此,为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医生护士有娴熟的医疗技术及护理配合,还要有细微周到的心理护理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降低口腔修复治疗中的牙科畏惧症。

3.牙科畏惧症的危害

3.1据报道,有6%~15%的人由于害怕磨牙对牙科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对医生的操作或器械怀有高度恐惧感,从而降低了早期的就诊率

3.2在诊治过程中,由于病人的畏惧,对自身牙病的描述及对各种测试的反应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增加误诊率。治疗中,病人因DF而发生躲闪、挣扎等会影响操作的质量,从而降低了诊疗质量。

3.3DF患者对医生多不配合,为了给不配合的DF儿童治疗,可能会采取固定头部,按压四肢,用开口器强行张口等,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反感和敌对情绪,加重了畏惧。医生护士要用更多的时间对病人进行解释、安慰以及其他处理,降低了单位时间内看病人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恶化了医患关系。

为效地降低病人对牙科的畏惧情绪,我们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疏导。

3.3.1医生工作时应衣帽整齐,操作台面保持干净整洁,器械摆放井然有序,医生应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面容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和疑问,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对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个别过于挑剔和苛求而又必须做治疗的患者,应多以鼓励,宽慰和解释,切不可急躁动怒,相反应充满信心,举止稳重,转移其不良情绪,并求得陪伴家属的配合。

3.3.2患者就诊前,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要求。也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等特点与他们交谈感兴趣的话题。医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和综合医学素质,从自身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来解除患者的DF,相信诊疗患者的牙科畏惧症会逐渐得到缓解。

3.3.3舒适优雅的候诊及诊疗环境,轻松的背景音乐,极大程度地松弛病人紧张的神经。病人接受高水平、高技能的牙科医师治疗,能有效消除畏惧情绪。候诊室应设有诊前教育展板和图片,循环播放宣传录象,摆放口腔器械,让患者亲自接触,消除陌生感,增强就诊的信心。我们认为,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和努力,牙科畏惧症是可以减轻或消除的。

3.3.4正确运用药物为患者止痛是解除畏惧的有效措施。口服镇痛镇静药如水合氯醛糖浆、咪唑安定等;吸入一氧化氮超浅麻醉;或者静脉给异丙酚后进行口腔治疗,如拔牙等;以及氟派利配合哌替啶使用,在辅以局麻的同时,产生良好的镇静、抗焦虑作用,并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运用这些方法时,可达到医患双方满意的镇静程度,患者放松、舒适,无紧张焦虑感,张口合作,配合治疗。药物治疗是行为方法治疗的辅助,一般作为配合措施实施。

4.结语

牙科畏惧症是世界性的问题。随着我国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要求治好牙病,还要求在舒适的心境中接受治疗。因此,牙科畏惧症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问题。畏惧是任何人遇到威胁都可能做出的反应。帮助DF患者重新评价威胁,面对畏惧建立信心,是牙医和心理医生面临的重要任务。口腔医务工作者不仅要能治疗牙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学一些心理知识,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共同完成对病人的诊治。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把牙病诊治过程中的痛苦以及由此引起的牙科畏惧症降到最低限度,使更多的牙病患者得到早期舒适和高质量的治疗,提高民族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洪炯.280例口腔修复科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口腔医学,1996,15(3):208.

[2]刘国惠,蒋云卉.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2):148.

[3]韩宁.牙科畏惧症.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1):7.

[4]钱明波,等.牙科畏惧症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广东牙病防治,2005,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