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办学规模,原来的校区已不足以承担众多学生的需要,建设新校区是当今大多数高校的需要。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为例,分析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以人文精神为纽带,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新校区;学生管理;人文精神
一、新校区建设的背景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截止到200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伴随着高等教育方针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型教育到大众型教育的转变。为了满足扩招的需要,高等院校(包括科研院所)纷纷整合资源,增强自身的办学条件,以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需要。大多数高校建立新校区,随之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始建于1941年,是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贵州省属重点大学,目前有宝山、白云和花溪三个校区,共占地3000多亩。其中花溪校区是新校区,共占地2000多亩。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距贵阳市区有30公里左右,距离花溪区政府有10公里左右。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自2012年9月份启用以来,先后有1万余名师生入住。
二、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反映学校管理效率和提高学校声誉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新形势下如何克服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现新老校区的统一、协调发展,其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尤显突出。(1)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在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下,必须与时俱进,以有所为的态度,在改革中实现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在发展中走出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的特色之路,以实现花溪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借鉴其他高校新校区办学经验,结合我校花溪校区实际情况,花溪校区学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一)新校区周边环境复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贵师大花溪校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思丫村附近,基本上属于大山深处,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状况差强人意,包括交通、卫生、文化、餐饮、娱乐等社会配套设施滞后。学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教育管理责任重大。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则可能引起法律纠纷,影响新校区的形象。
由于是新建校区,上马较为仓促,一些教学基础设施如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课外活动设施如操场、体育馆等都在建设、完善中。服务基础设施欠考虑,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滞后,学生的思维僵化,一连串的不良反应接踵而至,这些也加大了学生工作的难度。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欠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物质形态、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拥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撑。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凝聚、激励和导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常常事倍功半,但这也正是花溪校区所缺乏的。
(三)新校区学生管理服务人员缺乏
花溪校区距离市区有30公里左右,且贵阳又是一个交通比较拥堵的城市,新老校区往返一次需要两个小时时间,甚至更长。尤其是新校区的办公条件滞后,教师宿舍也在建设过程中,教师来回奔走,教学成本增加,教师的工作精力不济,教师在新校区没有归属感。学生更是很难见到老师。
高校自1999年扩招后,师生比例下降,尤其是一线辅导员配置偏少,无法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7月23日第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与学生比1∶200。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甚少。造成学生“自由度”增加,其行为规范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四)新校区学生教育服务模式落后
单一校区的高校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学科师资力量整合比较成熟。新校区的启用,必然会产生学科教学的分散和距离,不利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隔离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新老两个校区的格局破坏了学生多学科教育的连续性,增加了学校、学生教育和受教育成本。
三、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自从近代大学建立以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历经时间考验和淬炼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即大学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譬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集中反映了本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一直传承的精神,这也是大学屹立于民族制高点的重要因素。
以人文精神促进高校新校区管理工作,是指在新校区建设中,积极的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以及整个新校区建设当中。
(一)以人文精神强化新校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高校安全问题,实际上是指生活在高校范畴以内的人、财、物是否受到侵害的问题。人是指生活在高校的师生员工,这里主要论述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财和物是指高校的固定资产以及学生的个人财务。(2)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既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不少高校开始了新校区的建设,然而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存在着距离远、交通不便、外部环境复杂等情况,这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夜间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难度和问题。(3)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加强保卫力量的建设,比如配置监控设施,保卫队伍的建设、特警巡逻等措施,也要从精神层面加强新校区的安全稳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的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制度建设、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实现以管理育人的目的。(4)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行为的改进。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余文体活动,通过参加活动缓和自己的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为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以人文精神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德育工作要重视和开发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文化素质的发展。(5)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良好催化剂。新校区的建筑新、设备新,但是缺乏文化底蕴,缺乏厚重感和凝聚感。但是新校区又不能简单的移植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怎样继承原有的校园文化精髓,创新新校园文化是当前新校区校园文化服务的关键点和难点。
因此,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移植、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而是要顺应新校区发展的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不断在老校区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符合新校区特点的校园文化。
在传承老校区的历史文化方面,老校区的“影子”随处可见。新校区的规划以“慎思笃行、博学致新”为主题,将贵州师范大学的办学与发展历史融入到新校区的规划中,体现浓厚的师大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建筑设计将以各种手法再现老校园的系列形象符号和文化景象,如行政楼将再现宝山校区老行政主楼;沿形象主轴设长200米的校史廊道;廊道的尽端是置于中心广场的师大纪念堂和校史馆等。此外,还有专门体现师大文化底蕴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在主校门内设计一道大学精神展示墙,镌刻校徽、大学精神、校训、校歌等。
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师生员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家教活动、“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子”活动,“一周一主题,一院一特色”活动等,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以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石与灵魂,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校学风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学校的声誉之本,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1.新校区建设要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以及校训等主导思想开展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汇报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持知行合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道德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新校区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比如形势多样、主题鲜明的人文讲座、课题立项、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萍。《高等教育学》[J]。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2]王波。《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3]刘桂芹。《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与博客建设工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林正游的。《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5]曾逸群。《高校新校区夜间学生管理工作探析――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注释:
(1)王波。《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刘桂芹。《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与博客建设工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3)曾逸群。《高校新校区夜间学生管理工作探析――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4)林正游的。《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5)杨晓萍。《高等教育学》[J].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