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嘀哩嘀哩》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嘀哩嘀哩》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年级

小学三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设计理念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观认为:“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如声势(声音和身体打击乐)、律动、无音高打击乐器演奏、图谱的教学等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节拍节奏、旋律、曲式和乐曲风格等音乐元素;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即兴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掌握歌曲,在表演中理解音乐,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

《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歌曲为拍,大调式,采用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结构规整。歌曲节奏轻快活泼、旋律优美动听,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的歌声背唱《嘀哩嘀哩》第一段歌词,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情感目标)。

2.认识十六分音符,学会拍击和唱准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和旋律(知识目标)。

3.能用体态律动和打击乐器表现歌曲(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在节奏游戏、体态律动和多声部合奏中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

1.十六分音符的认识与实践,用清晰的咬字演唱第五、第六乐句的衬词。

2.同伴间如何相互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具:无音高打击乐器、黑板、笔、音响设备。

座位安排:根据教室条件设计和排列,能分成单双列即可。如马蹄形,半圆形和纵队编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肢体造型游戏

1.请学生用自己的双臂做字母L的造型,造型后定格,互相欣赏。

2.请学生继续用双臂做X、C的造型(教师的指令语速可逐步加快)。

3.请面对面的两位学生用身体部位合作创作H、A、Y等字母,造型后定格,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调节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反应和肢体造型能力,增加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为下一环节的肢体造型创编奠定基础。如学生有肢体造型的基础,此环节可省略,直接进入第二部分。

二、用游戏的方式,熟悉歌曲,理解曲式

1.节奏导入歌曲,熟悉A段歌曲

请学生模仿教师的身体打击动作,轻声伴奏,在保持节拍稳定后教师歌声进入。

设计意图:固定节奏型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稳定节拍,保持速度。学生轻声拍击,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聆听教师的歌声。

2.位置安排和角色布置

组织学生成为人数相等的内外双圈,里圈同学扮演“小黄鹂”,外圈同学扮演“大树”。教师和一位学生合作,边唱边按节奏互动。全班模仿,里外圈学生对拍,学会合作。熟悉A段歌曲旋律。

3.用律动和节奏互动的方式熟悉B段旋律

(1)教师范唱,请学生听听小黄鹂唱了几次,飞的方向有什么不同。教师边唱B段旋律边用手指在空中划出旋律的走向,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观察。

(2)教师在得到四次的正确答案后,请学生用双手变成“小黄鹂”,每次“小黄鹂”在“大树”同学身体周围的不同部位飞动(老师和一位学生合作,示范并用语言引导)。

(3)在每次“小黄鹂”唱时,扮演“大树” 的学生,用身体变换方向做造型。扮演“小黄鹂”的同学,要做出灵活的配合。(举例:如大树的枝干往上长,小黄鹂就在下方飞)

(4)B段的第三、第四乐句,用A段相同的互动方式拍击。

设计意图:“大树”与“小黄鹂”的创意造型活动,除了增强学生的肢体创编、合作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理解乐句、加深对旋律的印象,为下一环节分段学唱做准备。

4.完整感受歌曲

(1)在A段和B段第三、第四乐句的节奏互动中,做身体打击(互动方式改成:拍腿时拍自己的腿,拍手时拍对方的手),声音要轻,耳朵要聆听音乐。

(2)B段的第一、第二乐句“大树”与“小黄鹂”的创意造型,角色可以互换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身体打击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起到熟悉歌曲节拍和稳住演唱速度的作用。

三、分段教唱,解决重难点

1.B段

(1)律动感受乐句的旋律走向。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指表现“小黄鹂”飞行的路线,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旋律的特点,一边划一边唱,让学生感受B段“小黄鹂”歌声的旋律走向。

(2)唱好十六分节奏。教师改变板书并做出示范,以引导学生的声音唱得灵巧活泼,有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感。

2.A段——看图形谱唱第一段歌词

教师板书展示A段四句旋律的图形谱,学生看着图谱慢速歌唱,教师随机解决音准问题。

3.看图谱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教师边画边唱,学生看图谱及旋律线慢速跟唱,唱熟练后尝试背诵歌词。

4. 歌曲的艺术处理

教师用手势和表情调整学生歌唱的音准、力度和情绪表达。学生边唱边进行身体打击和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符号等,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复地欣赏、观察。此环节运用了生动的奥尔夫节奏图谱,图谱的直观运用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有内容、看得见的画面,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音乐,并能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树立音高概念。

四、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1.感受不同时值的节奏

(1)导入。从春天的天气变化,启发学生联想自然界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风、雷、电、雨”的节奏型。如:

(2)声势表现节奏型。引导学生用声音表现以上自然现象。如:

风——呼 - - -

雷——轰 -

电——刷

雨——滴答

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拍稳定拍(X-|XX|X-|XX|),一边念各个声音,每种声音至少重复二至四小节,以保持稳定。

(3)多声部声音合奏。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两个到多个声部的声音合奏。(操作要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合奏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固定拍,其次要层叠式进入各声部——当一个声部保持稳定后,再进入下一个声部,才能提高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多声部合作能力)

2.从声音合奏转换到无音高打击乐合奏

当学生二声部或者多声部声音合奏稳定后,按声部把声音的演奏转换到相应的无音高乐器的演奏上。如:

风——海鼓;

雷——康加鼓或者大鼓;

电——铁制乐器;

雨——木质或者散响乐器。

教师组织多声部乐器合奏,注意固定拍和层叠带入声部。学生多声部轻声合奏,教师歌唱。

3.学习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1)感受前十六后八节奏。教师设置场景,述说在风雨雷电中,“小黄鹂”还在坚持歌唱,并带动学生在保持固定拍的基础上,用持续十六分音型“嘀哩哩哩”来念白。在学生稳定地念出之后,改变成“空 ”的节奏。在前期多声部排练的基础上加入“小黄鹂”(人声声部)。 如下:

(2)出示“十六分音符”的板书,在复习已学音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新授的“十六分音符”。

4.歌唱和乐队表演

教师指挥,部分学生乐器合奏和扮演“小黄鹂”声部,其他学生歌唱。在A段和歌曲的最后两句,全体演奏,B部分的第一、第二乐句则只有歌唱。

设计意图:在多声部打击中,有经验的奥尔夫老师通常会从声音或者身体打击开始单个声部的练习,然后逐渐依次加入其他声部,等到多声部声势合奏完成后,再分别把各个声势声部转化成无音高打击乐和音高乐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倾听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检测与总结

1.播放《嘀哩嘀哩》歌曲范唱,让学生完整跟唱一遍,抽查个别同学背唱第一段歌词。选择第二或第三段歌词让学生课后自学。

2.作简短的学习评价和小结。

徐 迈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