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转移下武汉制造业优势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转移下武汉制造业优势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国内外产业转移浪潮下,武汉作为中部的战略支点,形成了以四大支柱和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在五大聚集区,区域内产业集群体制逐渐完善。本文应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武汉制造业优势,针对现状剖析了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探讨思路,为武汉发挥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钻石模型 产业集群 优势

一、武汉制造产业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是研究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模型,能够预测长远的发展潜力,除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外,还涵盖了机遇和政府两大因素。结合武汉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钻石模型能够详尽具体地分析出武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所在。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它直接参与到生产营销环节,在这方面是否存在优势关系到成本高低,并且直接反映在价格上,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能源方面,随着武汉“1+8”城市圈战略的实施,以武汉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围成一圈。作为城市圈的中心,武汉获得了黄石、黄冈市的金属、煤炭等资源,潜江天门的石油、天然气等充足的供应,并且武汉水电力资源丰富,为制造业提供了能源基础。在交通设施方面,武汉历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为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

除了以上两大因素,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战略的实施者,重要性在生产要素中居首位,而武汉在这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武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50多所高校。各类科研机构106所,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3个。并且工资相对较低,具备了充足的高级生产要素。

2.需求状况

武汉是中下游地区的商贸金融中心,居民众多,对各类产品需求旺盛,全市现拥有商业网点12万余个,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另外,武汉制造业也需要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带动地区产业发展,据统计,至2007年9月,全市工业招商引资项目达到70个,投资总额7.32亿美元,外方直接投资2.4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76亿美元,国内外资本聚集武汉的趋势日趋明显。而且属于市产业链延伸配套的项目达到52个,占外商投资项目的主体,投资总体向大项目集中的态势明显。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武汉产业发展逐渐向园区集中,形成了重点发展钢铁制造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船舶机械、环保产业、电力工业、建材产业、纺织产业的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青山-阳逻-左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和家电产品的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蔡甸-汉南);重点发展以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洪山-江夏);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食品工业聚集区(东西湖-汉阳黄金口)和重点在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都市工业聚集区五大特色集群,并且依靠各产区不同的区位、资源、技术优势拓展空间,产业集聚化程度加强。其中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以钢铁和石化产业为主的青山区域,以汽车产业为主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以光电子产业为主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各区内武汉一直致力于促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衍生出一大批关联企业。

4.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武汉的企业发展立足于各区域优势,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大中小企业从产业集群的特色出发,相互模仿又彼此超越,分工日趋明确。

武汉企业的结构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逐渐优化,将优势集中于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剥离出来的各个环节,合作生产,降低了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区域中的适当竞争提高了企业效率,生存压力逐渐演变成为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武汉各产业集群区,企业良好的发展潜力可以被充分挖掘。

5.机遇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在中部地区,武汉区位交通、科技实力、商贸辐射力、工业基础等综合实力较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使之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产业转移对武汉制造业来说也是很好的发展机会,产业转移弥补了武汉紧缺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而武汉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产业体系,优势类别明显,集中在汽车及机械制造、钢铁、光电子产业,并拥有“武汉硅钢片”、“长飞通信光缆”等中国名牌产品。

另外,武汉现在更面临着打造“武汉城市圈”的难得机遇,充分抓住这一契机,今后的大武汉,将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市场概念,是以武汉为中心的大都会。

6.政府

武汉政府一直致力于为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精心组织汉港经贸洽谈会、光博会、华创会等重大活动,将承接的企业规划引导进合理的园区,带动产业区域发展。据数据统计,2007年总投资在10亿以上的项目占重点建设项目总数的28%,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的36.4%,上半年以城市交通项目、新区建设、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光谷建设等为主的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3.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3%1。政府提供财税支持、金融扶持、优化政务服务,加大力度在中心城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都市工业园区。

从钻石模型来看,集六大因素的优势于一身的武汉是中部最具潜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地区,五大区域的产业集群使要素间作用相互增强,使武汉保持着活力迎接产业转移。

二、现实存在的制约武汉制造产业优势发挥的因素剖析

1.人才方面

武汉虽然拥有许多人才,但是利用效率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导致部分高校人才在武汉无法得到发展空间而向人才短缺的东部地区转移,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留用量少的局面。不良的用人机制导致优势产业对优秀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

2.配套产业方面

在武汉的产业聚集区中有强劲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少,工业园区分布较为零散,不能有效细化分工,未形成相互配套的规模经济,缺少支持龙头企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大批企业产品扎堆,出现恶性竞争,交易费用过高,并且产业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呈现出规模小,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的现象。许多关键的部件和配件还要从外引进,导致货源不稳定,如在电子行业,70%以上的核心部件一直通过进口提供。

3.技术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先进技术是维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但武汉市的优势产业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产业技术层次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多是依靠外来技术局限于加工贸易,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也有待加强。

4.物流方面

虽然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物流业却发展得不尽人意。受传统“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武汉市许多企业包揽了从仓储到运输的各个环节,加大了成本,更难集中有限的资源开发核心竞争力。武汉要承接好产业转移,减少物流运输成本和资金占用是必要的,营造物流服务新优势是提高武汉优势产业竞争力的一大关键。

5.政府存在着“越位”和“缺位”问题

武汉在以前受计划经济的束缚时间长,市场开放程度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强,职能转换慢,融资机制不完善,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在招商引资方面,行政程序复杂,效率不高,缺乏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导,除此之外,政府的规划、服务、创新能力都有待加强。

三、关于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1.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和用人模式

具体措施为:第一,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良人才留在本地,培养和引进起桥梁作用的高层人才的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要把握好产业转移到武汉的人才需求,产业转移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发展空间,还可借助企业内的先进生产技术外溢,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

2.优化产业链,突出产业重点

产业承接的重点在于选择一批规模效益好,产生优势互补,技术先进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其蕴含的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赋予本地企业借鉴意义,因此主动承接关联企业能有效解决当前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立足于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现有的产业链,强化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向上下游延伸。着重发展钢材深加工和再加工,延伸钢材制造产业链;壮大汽车产业,以促进零部件发展,重点发展底盘、车身、电器件三大总成,形成武汉市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和终端设备及光纤、光缆等产品,大力发展印刷电路板、光电器件、通信电源等专业配套件和包装材料、小五金、塑料配件等产品,形成光通信产业链;围绕武汉石油化工厂的发展和产品的延伸,大力开展产品深加工,形成石油化工产品产业链。对新进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加强合作竞争意识,做强产业链。

在武汉的优势产业中也要突出重点,以技术引进和创新并重,增强产业升级的主动性,针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足的现状,结合武汉的科教实力,以信息产业为首的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扩大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群,顺应时展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转移,将周围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各研究所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及优势研发力量整合起来,发掘提升创新能力的突破口,为光电子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开发力量支持,以东湖高新科技园为核心,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为支柱,生物、环保产业并举的产业格局,成长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本地品牌企业。

3.武汉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业

产业转移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武汉应以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突破点,具体思路为加快建设阳逻港、舵落口、常福、郑店和航空五大物流园区及沌口、白沙洲、关山等七大物流中心,基于武汉港货物通关、商检、仓储便利的优势,用武汉港、汉阳港与长江和汉江段各港口形成连接,完善港口物流体系;依托武昌和汉阳火车站,合理规划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建成货运快捷的铁路体系;以武汉天河国际航空为中心,大力发展航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形成中部货运快捷、效率高、辐射广的综合性航空物流体系。建立及时、高效、规范并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渗透到运输、采购、仓储、包装、配送各部分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立足武汉、面向中部地区,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系统。还要引进和培育能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物流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

政府要转变职能,摆脱传统管理者的角色,升级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者。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应以武汉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8+1”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武汉城市圈的规划是响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武汉制造业区域发展就要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并且政府在未来规划“两型社会”改革中,应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金融服务业、物流产业等无污染的产业。

四、小结

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浪潮的愈演愈烈,武汉市要积极吸纳有利于武汉产业发展和优势发挥的企业。 武汉要立足于四大支柱六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五大产业聚集区,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群。以高新技术为导向,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消除影响优势发挥的因素,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建设“1+8”城市圈,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市场空间,培养更多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使武汉成为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先导性地区及中部的战略支点,从而带动武汉制造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杨孝伟:对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合理化问题的探究.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

[2]陈亚辉何科方: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年第6期(下)

[3]王溶花陈玮玲: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与应对思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3期

[4]陈亚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年第7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