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处于3~7周岁,对于这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就要将学龄前儿童按不同的年龄、智力水平以及不同的气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本文对绥化市北林区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从主观、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探讨了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对于绥化市如何加强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社会适应性 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适应性指的是以培养社会公民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有效的改善人文环境,同时以改善校园环境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给学生在将来就业或者投入工作时进行的教育或者是指导。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适应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适合儿童发展的内容。不仅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评估、判断儿童精神是否健康发育的参考标准。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年龄基本成正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水平没有直接的关联,不同气质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也没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和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影响学龄前儿童适应性的行为以及各种因素,给学龄前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父母包办,同时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对于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有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探讨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能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所处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作用,下面就从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现状以及原因、加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现状

在绥化市北林区对博洋、神童、哈弗等几所幼儿园,随机找100名智力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学龄前儿童中,男孩有51名(占51%),女孩有49名(占49%)。其中有60%的学龄前儿童性格活泼、开朗;性格孤僻的儿童相对较少,仅仅占5%。由此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的个性对其社会生活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外向型儿童的运动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活动积极性明显比内向型的儿童高。另外,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处在边缘以下的男孩占12.1%,女孩占9.0%,以及正常的分别占86.2%、80.4%,在边缘以上的分别占1.7%、1.6%。同时,不同性别的学龄前儿童对于社会生活能力没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2 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性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观原因是学龄前儿童自身,首先,由于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小,性格表现不同,有的性格较为开朗,而有的害羞或者是胆小,还有的表现为孤僻或者是非常容易发脾气,情绪不好时甚至有打架的现象。①其次,对于学龄前儿童接触新环境以及新事物的反应,大多数儿童都非常乐于接受,仅仅有少部分儿童面对新事物或者新环境时不知所措。再次,在对学龄前儿童的日常消费过程中,以智力方面的消费为主,购买玩具、服装以及消遣娱乐等其他消费为辅。最后,对于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女孩对于日常组织的活动参与性比男孩高,并且在独自生活能力方面女孩表现得更好。

2.2 客观原因

产生上述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绥化市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对学龄前儿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儿童是由父母亲自抚养的,主要是母亲照看,还有一部分是由外祖母抚养,另外有少部分是由保姆或者是其他人照看。在此过程中,父母亲的性格、学历情况等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果父母亲的性格外向,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向父母亲学习。家庭环境中父母亲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一般是控制或者接纳,大多数父母亲对儿童的态度和蔼,并且对儿童的进步积极的鼓励、表扬;有极少数的父母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关心,甚至家长在心情不好时向儿童发泄,家庭中对儿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溺爱,简单粗暴以及理智。还有就是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儿童性格的不同,再加之年龄还比较小,导致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活动中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②与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环境相比较,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相对较小,儿童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他们只是在为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绥化市北林区加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应采取的措施

3.1 对学龄前儿童平时教学中渗透适应性教育内容

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家庭、社会对儿童的关注正在逐渐加强,同时对儿童的态度以及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要求加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幼儿园以及教育机构对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各种环境以便培养和强化儿童的适应性;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要科学、合理的安排适应性的训练。幼儿园在对学龄前儿童平时教学中渗透适应性教育内容的前提下,还应该对如何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尤其是对于性格孤僻的儿童,并且要编制相关的措施,促进儿童的发展。③

3.2 家园合作以便共同做好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教育

(1)开学前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一定的了解。在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对儿童的家长进行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幼儿园根据儿童的身心特征对其开展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教育,同时对于儿童的各种能力起着强化的作用。所以,在开学前积极与儿童家长进行交流,在对儿童家长了解的基础上,对儿童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平时的表现有一定的掌握,幼儿园和家长之间通过密切的配合,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以便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④

(2)对学龄前儿童要定期开设家长座谈会。学龄前儿童在进入幼儿园之后,最主要的就是离开父母怎样面对其他儿童和老师,还有在平时应该怎样表现自己。对于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老师积极地将信息反馈给家长,以便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对儿童开展家庭教育。另外,定期地对学龄前儿童开家长座谈会,有利于改善父母对儿童教育的态度,重视对儿童的发展;还有利于调动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更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⑤

3.3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1)创建优质的活动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创建优质的活动环境,关注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首先是开展儿童与家长的交往,同时要爱家长,家长给儿童安慰和支持,给儿童提供衣食住行,还给儿童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合理地给儿童安排作息时间。其次是开展儿童与教师的交往,儿童一方面期待教师的鼓励、支持,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只有和教师之间建立信赖关系,才能更加有助于提高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最后是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爱同伴,以便受到班集体的接纳,和同学保持良好的友谊,互相促进发展。

(2)在日常活动中创设社会适应性的活动。在日常活动中要给学龄前儿童创设社会适应性活动,关键在于创设环境是否安全、美观以及卫生等。但是,在创设活动的过程中不易将过于美观的色彩纳入其中,不仅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而且容易使儿童产生不安和烦躁的情绪。⑥所以,在开展社会适应性创设活动时,对活动空间的设置是在幼儿、教师之间进行的,在具体的活动中就应该对活动空间进行分隔,分成若干个活动区:积木、音乐舞蹈、图书以及游戏等,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儿童积极配合,而且需要儿童进行交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

综上所述,对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之后,总体情况较好,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针对当前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现状,在今后对儿童的适应性培养过程中,及时、有效并且科学、合理地掌握和了解影响学龄前儿童适应性的各种行为和因素,给学龄前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父母对儿童事务的包办,重视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对学龄前儿童平时教学中渗透适应性教育内容,与家长共同做好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同时,在日常活动中创建优质的活动环境和创设社会适应性的活动,切实加强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

注释

① 肖颖.3-5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调节认知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② 李春梅,林利,李淼晶.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与干预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4).

③ 谷昭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积极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④ 尹琳.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⑤ 周利亚.教养方式对3-6岁儿童两类行为问题影响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⑥ 嵇家俊.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