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后遗症的防治效应。方法 将70例中风康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的影响。结果 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抑制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值的增加、改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P

关键词:加味补阳还五汤;脑卒中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743.3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682-02中风病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并以中老年为主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风病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致残率相对上升,可高达80%以上【sup】[1]【/sup】,即中风后遗症,其防治不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中风后遗症早期防治已成为当前中风病防治研究的重点。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专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故本文拟通过加味补阳还五汤对脑卒中后遗症临床效应的研究,以期为中风后遗症的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1月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45岁~75岁(61.2岁±12.5岁);病程(从中风发作至临床确诊)52.5 d±17.4 d;病情分级:采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类诊断标准【sup】[2]【/sup】,其中重型15例,中型8例,轻型12例;脑梗死24例,脑出血11例,有高血压病病史16例,糖尿病病史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血脂异常15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2岁~75岁(64.2岁±9.3岁);病程54.5 d±20.1 d;病情分级:重型13例,中型10例,轻型12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15例,有高血压病病史9例,糖尿病病史1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血脂异常10例。两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病情分级、原有疾病及合并症等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up】[3]【/sup】,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中医诊断、分期与证型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up】[4]【/sup】,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或脉络瘀阻证;②脑血管意外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③年龄40岁~75岁,性别不限;④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检查合作,吞咽功能正常;⑤无严重智力障碍,没有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⑥非急性期(病程>30 d),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且近期未服用过镇静药物或肌肉松弛剂;⑦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sup】[5]【/sup】中肢体功能缺损评分累计≥10分,患肢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为2级以上;⑧首发中风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者;⑨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中风多次复发、接受过颅脑手术、中风后遗症史,或脑干、小脑、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或由脑肿瘤、脑外伤、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引发脑出血、脑血栓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等;③入院后24 h内病情急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达到40分以上者;④精神异常不能合作,或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道、运动和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者,并伴出凝血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病、恶性传染病者;⑤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⑥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同类中西药物者对本药过敏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⑧近4周内使用过已知对主要脏器有损害的药物者;⑨近1个月内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⑩依从性差者或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

1.4 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和处理各种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生黄芪90 g,归尾20 g,赤芍10 g,地龙20 g,川芎10 g,红花10 g,桃仁15 g,桂枝5 g,石菖蒲20 g,牛膝15 g,熟地30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2次,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两组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肌痉挛药物。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神经功能缺损 采用Fugl-Meyer【sup】[6]【/sup】评定瘫痪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sup】[6]【/sup】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于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记录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以治疗前后积分判定疗效【sup】[7]【/sup】。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内;死亡。

1.5.2 中医证候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改善程度。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恢复工作或稍有自觉症状,失语基本恢复;显效:症状、体征及失语均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改善,肢体功能有一定恢复;无效:经治疗两周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改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值/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进行χ【sup】2【/sup】检验,四格表数据改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上述数据均由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两组Fagl-Meyer评分及Barthe指数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x±s)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恶心,2例出现自限性腹泻;对照组有2例出现恶心困倦或疲劳。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8.6%)高于对照组(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中风后遗症泛指中风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临床上有诸多治疗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寻找有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药物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中风后遗症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亏虚、气血衰少,标实则多为风、痰、瘀血留滞经络。痰瘀为中风恢复期的关键病机所在,由于痰瘀壅阻脉络,津液循行受阻,清气不入,浊气不出,窍络不利,经脉失养,故见肢体不用,口眼斜,舌体不荣,活动不利,甚或失语。清・王清任云:“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若肢体痉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塞,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宜通经遂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王清任基于气虚血瘀病机,提出了“补气活血”的治法,创立了治疗中风病的主方补阳还五汤【sup】[8]【/sup】。加味补阳还五汤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熟地、牛膝、石菖蒲、桂枝组成。黄芪取其补益元气,意为气旺血行,使瘀祛而正不伤;川芎、赤芍、桃仁、地龙、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熟地滋补肝肾,牛膝、桂枝通血脉并引药上下行;地龙、石菖蒲破血逐瘀、通络开窍、化湿祛痰;甘草化痰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生,补血而不壅滞、破血而不伤正,祛痰通络、醒脑开窍,使诸证渐愈。

本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入熟地、牛膝、石菖蒲后可显著增加中风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但治疗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增加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促进中风后遗症患者功能的恢复。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有其药理学基础【sup】[9]【/sup】:调节脑内血栓素B【sub】2【/sub】(TXB【sub】2【/sub】)/前列环素(PGI【sub】2【/sub】)平衡【sup】[10]【/sup】、促进NO合成【sup】[11]【/sup】,扩张脑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或预防血栓再发;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脑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过氧化【sup】[12]【/sup】和再灌注后钙超载性【sup】[13]【/sup】损伤,促进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分化【sup】[14]【/sup】。其上述药理活性既可促进受损脑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又能促进所支配下级神经与肌肉功能的恢复,达到防治中风后遗症的目的。中风后及早介入治疗可以降低中风后遗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本研究证实,加味补阳还五汤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其临床效是肯定的,但其确切机制尚有等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2.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

[7] 中华医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8] 江介平.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心得[J].四川中医,2004,22(4):65-66.

[9] 张壮战.谈谈补阳还五汤与脑血管意外[J].新中医,1984,8(2):24-25.

[10] 张继平,李长龄,张玉萍.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前后动脉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2):730-732.

[11] 苑述刚,阮时宝,吴符火,等.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O、NOS的影响[J].光明中医,2006,12(4):25-26.

[12] 邢三丽,李振华,孙晋浩,等.补阳还五汤的抗氧化作用[J].解剖学杂志,2005,28(5):77.

[13] 洪丽芬,郭宏敏.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262-264.

[14] 孙晋浩,杨琳,高英茂,等.补阳还五汤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0(5):45.

作者简介:武慧丽(1974―),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现工作于天津市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邮编:300162);冀润利、赵永青,工作于天津市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收稿日期: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