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序列中最基本的因素。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劳动生产率得到持续提高。以山东省为例,运用Shift-Share Methods实证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共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长期趋势显示,结构变迁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此外,研究也发现,相对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更加稳定的促进作用,而分产业看,技术进步对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又各不相同。

[关键词]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要素再配置;偏离―份额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83-05

[收稿日期] 2011-03-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扩大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研究》(09YJA790121)。

一、引言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方法之一,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衡量其他生产要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所以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经济统计指标。由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所运用的数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仅凭初始劳动生产率数据往往无法判断生产效率变化的真正原因,因此,通过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分解,以此分析各项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劳动生产率分解的理论基础

目前主要有两种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统计比算法与数学解析法。具体来讲,统计比算法是以工作时间作为劳动投入的计量单位,以增加值作为产出的计量单位,得出二者的比例关系即劳动生产率,统计比算法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但忽略了劳动投入成本上的差异;数学解析法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在运用数学方法对生产要素进行微分等形式处理的基础上,获得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其优点是考虑到了地区间劳动投入成本的差异,缺点则是没有反映出劳动力素质的不同。[1]

数学解析法的具体应用,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方法[2]: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局根据Robert・Solow的增长率测算方法,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划分为:资本强度和其他影响因素诸如技术进步、管理效率等。[3]

2.Nordhaus[4]以当前产出为权重的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连锁加权指数作为生产率的测度,并将总劳动生产率变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纯生产率效应,以基期产出或支出为权重计算不同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二是鲍莫尔效应,表示一段时期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和行业权重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三是丹尼森效应,表示不同生产率水平行业间再分配的影响。

3.Subodh Kumar和R. Robert Russell[5]利用前沿生产理论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三部分。

(二)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研究成果

Hulton[6]在Gordon[7]生产者耐用设备质量调整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发现物化性技术进步贡献了约20%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Lynde和Richmond[8]通过建立时间序列的DEA模型,分析了1966~1990年间资本投入对英国制造业生产率和效率变化的影响,并将资本区分为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Fagerberg[9]通过对1973~1990年39个国家24个制造业行业生产率问题的研究,发现在各部门具有不同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的前提下,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对总的生产率的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

吕铁[10]分析了制造业结构变化与生产率增长关系,认为技术领先行业的劳动投入比重增加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黄先海、刘毅群[11]利用扩展的Solow时期性增长模型,分析了物化性技术进步在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设备资本投资仍然是我国工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物化性技术进步贡献了约45.31%的生产率增长;刘伟、张辉[12]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进行实证度量,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显著,但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的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诸多。发达国家由于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对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等方面;[13]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正处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即便论述到技术进步,也多是作为结构变迁效应的补充。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本文结合山东省实例,将技术进步从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旨在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有多大及发展趋势;技术进步是否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产业结构变迁相比,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否具有更加稳定的促进作用。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0~2009),从中选取1978~2008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口等典型数据计算整合,进行系统分析。

(二)数据处理

由于本文旨在考察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间的关系,所选取的数据是地区数据,可忽略劳动成本上的差异,因此采取统计比算法计算劳动生产率。

统计比算法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通常直接使用工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但是,直接计算并未将价格因素剔除,降低了各期劳动生产率的可比性。为了消除价格影响,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实际增加值。

(三)研究方法

Shift-Share Methods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本文运用Shift-Share Methods将技术进步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

Shift-Share Methods的原始表达式为:

区域经济增长总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

原始数学表达式为: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45.37%;结构变迁效应②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54.73%;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略小于结构变迁的贡献率。结果与经验相符,说明改革开放以前,制约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模式转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劳动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产业间的流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相对于结构变迁效应54.73%的贡献率,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相当明显,从总体结果上看,这与诸多学者所诟病的我国“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模式观点存在偏差。

从各个产业自身情况来看: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技术进步与结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结构变迁效应为负,无法将两者之间进行数据的比较,但系数的正负号说明第一产业存在着劳动力的净流出;劳动生产率增长为正,说明相对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技术进步与结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结构变迁的贡献率,说明对第二产业而言,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技术进步与结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趋势分析

上述分析是基于1978年与2008年两个时点数据进行的,粗略地反映了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但这种分析反映的只是一种累积影响,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性,并不能具体地反映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及长期影响趋势,因此,本文对1978~2008年进行分段处理并相应地划分为1978~1981、1982~1986、1987~1990、1991~1999、2000~2008五个时段。

1.经济总体技术进步效应的贡献率

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劳动生产率虽然不断提升,但增长的稳定性不强。最初三个时段,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结构变迁的影响范围较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对稳定;1991年以来,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起伏较大,稳定性弱,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且自身的稳定性较强。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结构变迁效应正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成为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趋于稳定,说明相对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更加稳定的促进作用。

2.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的贡献率

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劳动力流出。①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长为正,表明对第一产业而言,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大于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

从趋势上看,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存在不规则性,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相对稳定,而结构变迁的贡献率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出现较大的波动性。

农村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劳动力的“蓄水池”,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涌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但是,实际收入差距、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存在降低了劳动力流动的沉没成本,限制了劳动力长期稳定的转移,短期内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不规则的结构变迁效应也就削弱了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

3.第二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的贡献率

数据显示,1986年之前,技术进步、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的关系缺乏规律性;1986年之后,技术进步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与技术进步趋势相吻合。

以上结果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第二产业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完成资本积累。改革开放初期,供不应求的状况造成了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导致技术进步受到抑制、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产业结构变迁在这段时间内存在波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导向机制逐渐完善,竞争环境优化,资本积累、技术研发等被提上日程,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进而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12]2002年以后,我国加入WTO,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愈加明显,在这段时间内,技术进步与结构变迁共同促进了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4.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的贡献率

数据显示,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不同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较为稳定,且长期内存在下降趋势。

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要小于结构变迁的贡献率,主要原因在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所代表的市场化力量要大于技术进步的力量;2000年之后,伴随着外资的进一步进入,竞争加强,迫使国内企业转变增长模式,技术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可以断定,短期内,结构变迁仍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论

本文将技术进步从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山东地区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分周期、分产业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更加稳定的促进作用,而结构变迁效应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波动性较强;自2002年我国加入WTO之后,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略有提升,说明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变迁仍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研究同时发现,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率的波动趋势与国际经济波动趋势趋同,进而推断目前的技术进步以物化性技术进步为主,受外资进入的技术扩散效应影响显著,而自主技术研发能力较弱,这也是未来需深入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吴进红,张为付.劳动生产率不同计算方法的现实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3,(4):109-111.

[2]陶洪.劳动生产率分解理论及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D].上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崔世娟,魏刚,陈良猷.中国生产率初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9-23.

[4]高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4):18-25.

[5]Kumar and R. Robert Russell.Technological Change,Technological Catch-up,and Capital Deepening: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 Convergen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 June, 527-548.

[6]Hulten,R.Growth Accounting When Technical Change Is Embodied in Capital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

[7]Gordon,R.The Measurement of Durable Goods Pric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Lynde,Catherine,Richmond,J.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UK:a time series application of DEA [J].Economic Modelling,1999,16 (1).

[9]Fagerberg.Technological Progress,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 (11):393-411.

[10]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8-92.

[11]黄先海,刘毅群.物化性技术进步与我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52-60.

[12]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13]杨文举.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经济增长:基于DEA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73-96.

[14]Timmer P.M.,Vries G.J.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Acceleration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A New Sectoral Data Set [J].Cliometrica:Journal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 History,2009,(3).

①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会带来相应的劳动要素转移,劳动要素进行再配置。反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上即为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具体可以划分为静态劳动要再配置效应与动态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

②结构变迁效应指静态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Ⅰ)与动态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Ⅱ)之和。

①由于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因此无法实际度量贡献率大小,但系s数的正负显示了劳动力流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