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寨”真的不是捷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寨”真的不是捷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短缺,驱动着中国企业走入了两条充满风险的岔道:要么非法使用国外技术或者跟踪模仿,要么凭借“以市场换技术”而甘当“加工厂”

2009年4月15日,争执了近三年的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施耐德电气低压(天津)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专利侵权纠纷一案在浙江省高院尘埃落定,施耐德公司与正泰公司达成全球和解协议。

正泰公司获得了1.575亿元的赔偿金。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企业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上获赔付最高额的专利赔偿。

在一讼背后,还隐藏着正泰公司与施耐德公司长达十多年的恩怨纠葛。正泰公司副总裁徐志武说:“我们跟施耐德已经打了10多年官司了,他们对我们的最早一项在1995年,后来陆续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对正泰多个产品提起20多项专利诉讼。”

一个是中国输配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一个是全球五百强企业,正泰公司与施耐德公司十几年的专利纠纷,也是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竞争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经典案例。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这起官司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民企不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而且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中国正在从制造能力走向制造权力时代。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并善于运用商标、知识产权、技术能力等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自我保护,谁就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山寨”PK知识产权

山寨是最近比较火的词语,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MP3、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现象一路蔓延,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出台,其中提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核心就是崇尚创新、尊重知识、诚信守法。同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也提到自主创新。那么,知识产权文化与山寨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山寨产品,到底是一种模仿中的创新,还是盗版侵权的代名词?山寨现象是否有悖于尊崇创新的知识产权文化?

针对“山寨文化”问题,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回应说,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山寨文化、山寨现象,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创新的我们都赞赏、鼓励,凡是侵犯他人权利的我们都不支持、不赞成。”首先,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有完善的法律,任何生产商在市场上投放的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的法律。最近一个研究机构分析了山寨手机的情况,指出有相当一部分山寨手机已经涉嫌侵犯他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这种现象不值得做任何肯定,甚至宣传和欢呼,因为他们已经涉嫌违法。

有也有专家指出,“山寨版”的制造者应当认识到简单的模仿不是出路,这既不能让人创作出具有价值的作品,也无法帮助企业走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相反会逐渐磨灭我们的创作灵感和研发动力,使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身后,走他人已经走过的道路。

对于个人而言,出于娱乐的目的,观看山寨名人、山寨版的娱乐节目,这都是有情可原的。但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则应看到,尽管一些山寨产品满足了部分大众标新立异的心理和个性化需求,并且具有价格低廉的优点,但其中混杂了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在性能甚至安全等方面均缺乏保障。同时,对仿冒的追捧也就是对创新源泉的遏制,在缺乏激励和支持的情况下,技术的更新和知识的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最终仍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山寨机使手机行业陷入了价格恶性竞争之中,山寨机问题说明只有保护知识产权,中国手机产业和其他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中国企业的“软肋”

数量似乎总是我们的优势。2006年,中国专利和商标申请量加在一起总共超过100万件,创造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的历史之最。尤其是国内企业打破了历年专利申请的沉闷状态,拔到了80.2%的头筹。

但是,只要稍微梳理就可以发现,那些堆积成山的专利中,企业所申报的核心技术少得可怜。对比可知,中国企业专利比例中的发明专利仅占24.38%,但国外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比高达85.60%。专家指出,只有发明专利才能够体现出一个机构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创造信息都是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的,专利信息体现了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水平,体现了科技产业化的能力。

不仅如此,从发明专利集中的领域来看,中国企业申请专利数量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等低端产业领域,而国外的专利申请则集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等高科技地带。显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庞大数字背后所掩藏的“比较劣势”依然清晰可现。

自2006年以来,中国已连续3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久前出台的《2009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更是从立法、执法、审判、机制建设、宣传、培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为权利人服务9个方面推出170项具体措施,以加速中国的知识产权建设。

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短缺,驱动着中国企业走入了两条充满风险的岔道:要么非法使用国外技术或者跟踪模仿,而一旦东窗事发,就会被跨国公司推上被告席,并承受着巨额的赔款补偿;要么“以市场换技术”,但最终只能处在全球贸易链的底端,沦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

商标已经竞争到如此白热化,王致和、狗不理、同仁堂等众多中国商标频遭海外抢注,国内企业也学会下手为强“抢注”。这正说明知识产权正越来越主导品牌的战略发展,知识产权正成为一个新的品牌战略发展方式,谁先推行知识产权战略,谁就抢占了品牌的制高点。

2009年1月,江苏盐城中威客车公司(简称中威客车公司)等3家中国公司生产销售的大客车“抄袭”了德国客车的外观设计,德国尼欧普兰汽车公司将其告上法院,索赔4000余万,一审判决中方三公司赔偿德国公司2116万余元。

知识产权的中国路径

BCG(波士顿管理顾问公司)曾过一项研究报告:《为中国企业度身定制――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提出了企业可以利用的四种主要手段来克服其知识产权的不足:

建立知识产权主导型的合伙关系。

获得知识产权最快的方式,是与已经拥有它的一家企业建立合伙关系,以获得知识产权的准入。这个方法的确有效,国际上曾被广泛采用。

如下一些问题,将有助于中国企业了解合伙关系中的风险和回报:非中方合作伙伴所贡献出的知识产权能够成为合资企业的财产吗,还是仅仅只是一项许可而已?中国企业能全面获得该项技术,还是只能部分获得?合资企业内部所创立的知识产权归谁所有?谁有权去许可和执行合资企业的知识产权?如果各方对这些选择持不同意见,中方拥有哪些权利?如果合资企业解散的话,中方对知识产权拥有哪些权利?通常,拥有知识产权的公司获取了绝大部分价值,因此企业对合作期间创造的所有新知识产权,要谈判获取共同的所有权。

进行知识产权主导型收购。

通过并购外资企业已购买知识产权,能够迅速改变一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地位,它是处于第四个阶段的企业所能采取的最强有力的行动之一。成功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就曾采用这一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其知识产权发展阶段,日本至少收购了450家美国公司,而这些公司在计算机、生物科技、先进材料、化工、电子、半导体,以及其他高科技行业内都拥有宝贵的知识产权。仅半导体和半导体生产行业内,日本企业就收购了90家美国公司。中国现在刚刚开始利用这一方式,最著名的就是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和TCL收购汤姆逊彩电部门的案例。

建立适当的知识产权组合。

获得重要出口市场上的专利权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专利申请的大幅增加肯定必要,但是仅凭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填补中国知识产权的不足。中国企业必须要投资国际专利权,侧重于提出“适当的”知识产权申请,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地位。

那么如何操作呢?这里,内部投资创新和研发,从而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根本,这是在创新和保护的基础上为取得长期成功建立起的一个平台。但内部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知识产权的平等,因此,把专利申请的目标更明确地定为捍卫你的“差异性”和建立交易资产就很有必要。

博弈国际标准。

强大的知识产权持有人非常清楚行业标准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重要性。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由行业竞争者试图对相互认同的行业协议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一复杂的过程充满了政治色彩和纵横捭阖的谋略,互为对手的企业努力在合作的需要与竞争的本性之间寻求平衡。如果一家企业的技术成为了标准的一部分,那么这家企业将取得巨大成功,它能够提高竞争地位并降低销货成本。这是强大的知识产权持有人所必须通晓的。要想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取得战略优势以及降低专利使用费,这需要很强的技术,需要很强的知识产权地位。那么,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影响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