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黑塞作品中孤独感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黑塞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借助心理学的分析手法,细腻地将那些陪伴过,以及陪伴着他的情感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他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残酷的自我解剖将最令人恐慌的情绪――孤独真实细致地呈现给读者,本文针对其作品中散发出孤独感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 黑塞作品 孤独感 体现
黑塞作品大多带有自传色彩,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着他的影子――上过神学校,被公认为有天赋的学生,与机械化的教育环境格格不入,崇尚自然,因反对战争而被同胞孤立,被朋友背叛,患过精神疾病,生性多愁善感,等等。作为德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黑塞的作品中也带着德国文学深邃的思想和辩证的哲学思维模式,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时晦涩难懂并且充满矛盾,极难被一般读者理解。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人类最原始的孤独感,能在人心最阴暗最隐秘的地方引起共鸣。这就形成了黑塞独特的文学风格――撇弃华丽的词藻,直接用情感与读者交流,将自己的感情感受直接传达给读者。
一、孤独感在童年回忆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撞中恣意膨胀
黑塞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童年总是有着美好的回忆,不论是在其成名作《彼德卡门青特》、早期作品《在轮下》还是中后期作品《荒原狼》中,主人公们都抱着温馨感动的情感怀念童年的时光。
“但是现在他又想起了这些儿时的往事,好像来自遥远的地方,他们具有这么强烈的色彩,具有迄今为止所经历的一切所未曾有过的那样充满遐想的气息。那时的日子过的才叫有意思呢!”[2](P8)
“我的母亲也是个普通妇女,她也种花,尽力把房间、楼梯、家具、窗帘搞的干净整齐,把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这松节油的气味和南洋杉使我想起我的母亲,我这里那里的坐一会儿,看着这安静、整齐的小花园,看到至今还有这类东西,心里感到快活”[1](P15)
彼得的童年中有一个怪叔叔,被大家耻笑,却独独成为他的仰慕对象,成为他在日后艰辛生活中的勇气的来源;汉斯的童年是在他所热爱的大自然中无忧无虑的度过的,大自然弥补了他天生缺乏的母爱,使他本应灰暗的童年多姿多彩;哈里的童年是在“小市民”式的家庭中被平凡勤劳的母亲呵护疼爱。虽然描写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童年都是美好的。而在童年结束之后,接踵而来的成长是他们要面对的真正的现实:彼得出生贫寒,从一个封闭的乡村到达城市饱受冷眼与不公,这时他需要帮助,但是信任的人却不在身边,一切挫折痛苦都要独自忍受;在被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傲气怂恿着以神学院为目标时,汉斯就注定要踏上与自由自在的童年截然不同的道路,父亲与老师只关心学分,并且自以为是地支配着汉斯的人生,切断了与汉斯的感情交流,在神学考试临近时汉斯无人倾诉,只能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兔子窝上,当他终于考入神学院,意外获得了和海尔曼的珍贵友情后,却又因对于友情的执著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孤立,变得孤僻、郁郁寡欢;哈里在隐世独居多年后时常坐在租住公寓的楼梯上看着别人家的干净温馨的小屋,那与他童年时的家庭十分相似,这时他已经年过半百并且摊上了中年危机,精神极度不稳定,孤独绝望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他,但是因为多年的独居生活,他已经不会采用正确的社交方式与别人交流情感了,只能靠“憎恨的小市民”家庭的回忆来打发自己。
“树被砍掉了主干之后,会在根旁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一棵真正的树。”[2](P143)
黑塞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有病的,而且是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们残缺的精神已经无法再从这些回忆中摄取正面的养分,他们跟随回忆回到了“萌芽时期”,暂时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当他们发现这颗“新芽”再也无法长成他们理想中的树时,失望就如浪花般劈头打来,孤独感也像被浪花打湿后接踵而来的凉意在他们身上蔓延开来。当他们选择回忆童年时便选择感受孤独,当感觉到孤独时就选择回忆童年来聊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孤独感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壮大。
二、孤独感在欲望绝灭之际毁灭性地弥散
黑塞所塑造的形象几乎都是温文而雅的知识分子,淡泊名利,却追求纯粹的、精神上的东西,有时为了这些崇高的目标在所不惜。佛祖云:有舍才有得。当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必须舍弃一些东西,越是伟大的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这时欲望就成了舍与得的指南针。
汉斯为了考进神学院,牺牲了在大自然中得到的乐趣,提早结束了童年,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但是在神学院中,他为了和海尔曼的友谊又放弃了他的虚荣心,也放弃了与其他老师学生结交的机会,整日与海尔曼呆在一起,成了被人讨厌的“坏学生”:“我宁可变成最后一名,也不愿意继续离开你了。你要是愿意,咱们仍做朋友,让别人晓得,咱们并不需要他们。”[2](P107)他以学生的荣誉为代价换得了他精神的滋润,但是海尔曼中途退学了,并且一走了之杳无音讯,留下汉斯独自在这所他已经无法融入的学校度日如年,谁都没有想到这份轰轰烈烈的友情最后换得的是精神疾病与孤独。
“为了维持他的自由,他不知多少次抛弃和拒绝世人眼里会带来好处和幸福的东西……他得到了他为本性所使而苦苦追求的东西,但是得之太多反而受其害了……正式同样道理,荒原狼毁于我行我素……现在当他充满渴望怀着良好的意愿,伸开双臂准备接受约束,准备和他人共同生活时,已经无济于事了,现在谁也不来理会他了。”[1](P27)
哈里年轻时是十分享受孤独的,他远离人群,以社交乐趣换得了灵感与自由,当他进入中年,精神不再强大时,他开始害怕孤独,可是他无法从渊博的学识中获得社交技巧,只能日复一日的与孤独纠缠不休。《荒原狼》中写道:“每当一个理想破灭之前,总感到这种可怕的空虚和平静,感到致命的窒息、寂寞、孤独,掉进空荡荒凉的无爱之绝望之狱。”[1](P54)
黑塞笔下的主人公们始终处于这种追寻欲望、追逐梦想、梦想破碎、体味孤独的轮回中,一次又一次地在“空虚和平静”中感受着理想破灭时“致命的孤独”。
黑塞的作品处处都弥漫着他独有的孤独情节,本文只是只见一斑。不过黑塞虽然终其一生都在书写他的孤独,但是他在描写人类与孤独的斗争中,总不忍心将人类放到毁灭的境地,他在《荒原狼跋》中写道:“它绝不是关于一个绝望者,而是关于一个有信心的人的书。”“荒原狼的故事描写的虽然是病痛和危机,但它并不导致沉沦而是引向救赎和痊愈。”他用他自己的体验与经历向人类展示已经不可无视的精神断层,提醒人们警惕自我的沉沦。但同时也引导人们去看希望的曙光,让人们看见蕴藏在自己身体中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黑塞.荒原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07-01.
[2]赫尔曼・黑塞.在轮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