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黑格尔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自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黑格尔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自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由”是黑格尔美学范畴体系中心范畴,在《美学》中发挥了中枢作用,一方面它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总架构相联结,另一方面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以及艺术的产生等关系密切,同时,黑格尔的“自由”范畴丰富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审美范畴并对德国古典美学自由范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黑格尔囿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念,所以其美学中的“自由”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黑格尔;自由;美学

一、引言

在《美学》中,自由是驱使“理念”不断奔向艺术美的内在原动力,是理念的本性,是理念追求的最高目标。“自由”范畴不但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美的生成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理念的自由实现程度决定着美的形态与等级,而且,黑格尔还以“自由”范畴来统帅整个艺术发展的历史历程,把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艺术分别看成缺乏自由、获得较大自由、实现充分精神自由的三种艺术类型。除此之外,黑格尔还把“自由”范畴运用到对艺术美的各个环节的分析中。总之,“自由”范畴是黑格尔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是我们把握美学之谜的中心纽结和关键。所以,如果不提及黑格尔的“自由”范畴,就无法把握其美学范畴体系,无法了解其美学思想真谛。

二、黑格尔“自由”范畴的美学内涵

1、审美产生于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如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所表明的那样,人类社会本身也是绝对理念、绝对心灵自我异化、自我运动的最高阶段。理念的主体性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人的自我意识、自觉理性和对自由的追求表现出来的。于是,人就成了现实的主体,美不再是神秘理念的产物,与人发生了双重关系:既是人的对象化,又是人的对象;美的存在只对人才有意义。这样,美成了主客体的统一,获得了新的现实内容。那么,人类是如何产生审美需要,是如何与客体形成审美关系的呢?首先,黑格尔把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分为三大类:物质经济需要;家庭、法律、国家等上层建筑需要;科学、文化、宗教、艺术等精神需要。这三类需要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们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着人类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其次,黑格尔认为人类由对物质需要的单纯满足逐步发展到对包括审美在内的精神需要的追求是根源于人对自由的追求。黑格尔说,人类生活首先有“饥,渴,倦,吃,喝,饱,睡眠”[1]P125等之类的“感性需要”或“自然需要”,它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是人类追求自由的第一步,但“这种满足在内容上还是有限的,窄狭的”[1]P125,所以人需要有进一步的追求――家庭、国家、法律等方面的需要,这便成了人类追求较高自由的第二步。“但是这种自由和满足仍然是受到局限的”[1]P126,因此,这种自由仍不是真正的自由。于是,人类还需要“再进一步走到心灵的领域”[1]P125,实现人类追求自由的第三步。黑格尔认为对艺术、宗教、哲学及一切文化知识的需要,才能“使世界成为人可以用观念和思考来掌握的东西”[1]P125,使人从自在状态进入自由状态,获得最高的自由。据此可知,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审美需要是人类的最高需要、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最高形式,如他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1]P147。

黑格尔关于人类审美需要产生的问题蕴含了深刻的见解:他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角度来阐释说明审美产生于人作为主体对自由的追求,把人类的审美需要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生活处在一个多层次的需要中,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人类的物质经济需要是第一性的,而审美的精神需要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人类审美方面的需求是人摆脱动物性走向社会性的内在动力;美是只对人才有意义的客观现象,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体。

2、美的本质在自由和无限

从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理念,一切事物的美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心灵的外化;美包含两个元素:一是理念;二是感性显现。这二者必须有机地统一,否则就不能称为美。黑格尔说:“美在这种境界里……显现为客观现实”[1]P104。可见,美有客观的外在显现,内部却依然蕴含着理念。所以,美不是主观感情和臆想的产物,而是客观理念的必然结晶。这是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第一层概括。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又引出了第二个层次的概括,即美的本质在自由和无限。什么是“自由”?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1]P124,从形式方面看,“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1]P124,这样“主体也就和世界和解了,在世界里得到满足了,一切对立和矛盾也就已解决了”[1]P124;从内容方面看,“自由一般是以理性为内容的”,体现为“行为中的道德,和思想中的真理”[1]P124。不过,黑格尔认为,如果理性内容仅仅停留在主体内没有显现出来,那就不是自由的,只有把内在的“道德”和“真理”显现在外部世界中,达到主体和世界的和解,才是自由的。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美的本质都是自由的:首先,美作为理念具有“道德”、“真理”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具有显现其理性内容的感性形象,所以是自由的。另外,感性形象一方面是理念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又是理念的创造物,故而理念在它的感性形象中没有任何拘束和限制。“因为概念是在它的‘另一面’里和它本身的统一,所以它是自由的”[1]P139。举例来说,如美的花、美的艺术,虽然它们美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内容与形式、概念与形象之间必定显现出一种自由性和无限性。

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体现出了他的辩证统一思想:其理念是客观的,它是“包含各种差异在内的统一”“是一种具体的整体”[1]P137,同时,作为理念的创造物――感性显现也是客观的,因为理念它内部的差异、矛盾导致其自身的分裂和外化,使其自身的本质在外部世界中显现出来。这样,美就成了主体的创造、主体的对象化、主客体的统一。于是,这样就把美的本质问题与现实审美主体――人联系起来了,这也初步展现了他美学中的实践观点的萌芽。另外,黑格尔的“美在自由”说抓住了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性,的确只有人处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时,才能与外在现实产生审美关系。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克服了那种单纯的从对象形式、属性规定美的本质的片面性,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3、美和艺术源于心灵自由的需要

谈到艺术的产生时,黑格尔认为美和艺术起于“心灵自由的需要”[1]P38,人作为自由的心灵,其自由就表现在他的自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能通过自身的对象化且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复现”自己,“关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1]P38,并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一切并发展自身的能动性,获得精神自由。而自然物是“直接的,一次的”[1]P38,没有对象化自己的能动性。这样,黑格尔就把人的实践、“心灵的自由”与美和艺术的产生联系起来了。他认为,人通过两种方式来认识自己,一种是认识方式,另一种是实践方式。关于实践方式,他说:“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1]P39这就是说,人能凭这种实践冲动改变外在事物,发现自己的价值,得到情感的喜悦和满足,获得真正的自由。另外,黑格尔还认为,理想艺术最根本的标志是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或“个性的自由”[1]P235,在黑格尔心目中,理想艺术形象是要能真正体现“独立自足性”、自由的个性的。而这样一个哺育和诞生“独立自足性”的社会环境土壤到哪去寻找呢?黑格尔对比分析了牧歌时代、古希腊英雄时代和近代文明国家的世界情况,得出了“英雄时代”是产生理想艺术最肥沃的土壤。因为在“英雄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和谐的统一中,能使个性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艺术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可见,不管是关于艺术美的产生问题,还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创造问题,黑格尔都认为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外在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自由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由矛盾对立转化成了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1]P326很显然,这里显露出了实践观点的萌芽。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这种实践观点应用到美和艺术的创造中,见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自然中实现自己,人在改造外在世界的同时也是在改造自己。这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最基本的合理内核,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三、黑格尔“自由”范畴的美学意义与局限

在“自由”审美范畴之前,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审美范畴是古希腊的“和谐说”。认为美在和谐,和谐就是一定事物数量、各部分表现出来的比例、完整、对称、节奏等的对立统一关系。这虽然是从客观存在的审美现象来探讨美的本质但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它用自然的眼光看待美学问题,简单的把美归于外在的某些自然属性,把美独立于人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其次,限于条件,人们只能从外在自然事物的比例、对称、节奏等现象中概括出“和谐”,不可避免的使其带有感性直观的特点,具有形式主义倾向。而黑格尔的“自由”美学范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古希腊“和谐说”的批判和改造。它克服了古希腊“和谐说”机械地用自然眼光看待美、从客观自然事物属性中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看成是脱离客观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的局限性,把美与客观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把美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美的本质获得了新的内容。可见,黑格尔的“自由”丰富了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美学中的实践观点对马克思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因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美学的批判继承才建立了他的美学理论。

但是,由于黑格尔的“自由”始终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核心体系上,并以此来解释美的本质、美的创造、美与艺术的发展等问题,一方面导致其美学思想从总体上、体系上来说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另一方面导致其“自由”是一个独立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抽象概念。另外,虽然黑格尔把实践作为解决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矛盾、实现精神自由的根本途径,但并没有脱离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所以,他所理解的实践并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性的实践,而是抽象的精神实践的过程。同时,他所认为的实践主体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思维的主体、是“能思考的意识”,他所说的对象化不是物质性的对象化而是理念的对象化。

注释:

[1]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朱立元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1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德]康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芳芳(1988-),女,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