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拟泻下驱蛔汤配合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症33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拟泻下驱蛔汤配合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症33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患者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多年来笔者应用泻下驱蛔汤合并针刺的方法治疗胆道蛔虫33例,效果良好,总有效率>90%。现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胆道蛔虫症患者33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男21例,女12例;33例患者大便检查蛔虫卵全部阳性,均为急性发作。症状典型,临床表现骤然上腹部剑突下或剑突下偏右钻顶样剧痛,呈阵发性绞痛,向背部放射,发作时弯腰捧腹、坐卧不宁、哭喊不停甚或全身出汗,四肢厥冷。多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或蛔虫,疼痛缓解时,患者如常人或轻微胀痛,未几又复发作。体查腹部柔软、无腹肌紧张,剑突下无压痛或轻微压痛,合并胆道感染时则压痛明显,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胆道或胆总管内有索状物或等号样回声(蛔虫声像图)。化验检查,白细胞数稍高,嗜酸性白细胞增加,粪便、呕吐物、中可查到蛔虫卵。

治疗方法:①针刺:选用足三里、三阴交、胆囊穴两侧交替针刺用泻法,强刺激,10~15分钟。②中药:采用自拟泻下驱蛔汤:乌梅10g,川楝子15g,元胡10g,酒军10g,枳实10g,莱菔子10g,金钱草20g,柴胡10g,黄连6g,焦楂10g,郁金10g,槟榔10g,使君子10g,甘草6g。水煎服400ml,3小时内分2次温服。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3天内症状完全消失,B超胆道或胆总管内无蛔虫声像图。②有效:治疗3天腹痛、呕吐等主要症状部分消失,腹痛可以忍受,B超胆道或胆总管内有或无蛔虫声像图。③无效:治疗4天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B超检查可见胆道或胆总管内有索状物或等号样回声(蛔虫声像图)。

结 果

治疗1天痊愈者6例(18.2%),有效16例(48.5%);治疗2天痊愈者8例(24.3%),有效15例(45.6%);治疗3天痊愈者12例(36.3%),有效5例(15.2%);服药>4天无效者2例(6.6%),转上级医院治疗。3天治疗结,痊愈29例,显效2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9.2%,总有效率为93.4%。

例1:患者,女,42岁,2001年5月就诊:右上腹阵发性剧痛伴呕吐3小时。患者3小时前突发右上腹部钻顶样剧痛,痛时弯腰屈膝,呕吐黄色苦水,呈阵发性,发作时痛扯右肩背部。曾在本地医院按“急性胃炎”治疗,输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未见效果,急来我院就诊。刻诊:痛苦面容,右上腹胆囊区压痛,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WBC 12×109>/sup>/L。B超示胆囊略大,肝外胆管扩张,内见“等号”样回声,肝、脾未见异常。胸腹透视肠管中等量积气。诊断为急性胆管蛔虫症。治则:安蛔止痛,泻下驱虫。处理: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两侧交替针刺用泻法,强刺激10分钟。中药:乌梅10g,川楝子15g,元胡10g,酒军15g,枳实10g,莱菔子10g,金钱草20g,柴胡10g,黄连6g,焦楂10g,郁金10g,槟榔10g,使君子10g,甘草6g。水煎服400ml,分2次温服。同时给以抗感染、支持等治疗。患者针刺后4分钟左右疼痛缓解,续服中药200ml,4小时后出现腹泻,泻下稀水样便,泻后腹痛大减,2小时后又服中药200ml,第2次服后5小时内腹泻数次。腹部剧痛再未发作。次日上腹轻微疼痛,做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11×109>/sup>/L。

讨 论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较严重的并发症。蛔虫一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当饮食不当、饥饿过度或驱虫不当时,可导致内脏不调,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度下降等而诱发蛔虫窜动。蛔虫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惯,当胆管括约肌收缩功能失调时更易钻入,蛔虫钻入胆道后,由于机械性刺激可导致上腹部剧痛;随虫体带进的细菌停积在胆道可引起胆道感染,大量蛔虫卵和死亡虫体又是常见胆石症的核心。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中医其病机是蛔虫上扰,钻入胆道,使肝胆之气机闭郁,不通则痛而致右上腹剧痛,蛔虫上窜挟胆胃之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或吐苦水。虫安气机通畅则疼减,虫扰气机不通,则疼痛复作。胆道回蛔症属传统治法以驱蛔定痛为主,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加用酒军、枳实、莱服子、芒硝等通腹泻下之品,同时针刺胆囊穴、足三里、三阴交三穴临床运用多例效果显著。本方用乌梅、川楝子、玉片、使君子、驱蛔杀虫定痛;酒军、枳实、莱菔子泻下降气泻下止痛;柴胡、郁金、金钱草疏肝利胆止痛,清肝胆湿热;焦楂、黄连以安蛔(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醋炒元胡入肝经合川楝为金铃子散能行气止痛;甘草调诸药。共奏泻下驱蛔,通腹止痛之功。蛔虫上窜时胃肠之气逆乱,肝气闭塞,胆气不行,腹气不通,故在驱蛔时同时用通腹泻下之品,便驱蛔与通下并举,腹气得通而疼痛缓解。

治疗时同时针刺胆囊穴、足三里、三阴交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并能迅速缓解剧痛,增加疗效。胆囊穴为经外奇穴(阳陵泉下1~2寸按压敏感处取穴,主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证。三阴交为脾经穴,脾经穴能通治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与脾胃有关的病症。足三里为胃经穴位,四大要穴之一(肚腹三里留)对各种腹痛有神效,特别是急腹症疼痛时,同时针刺三阴交、足三里能迅速缓解,止痛速度较盐酸哌替啶的速度快。上述方药对胆结石、急性胆囊炎及胰腺炎均有一定疗效,胰腺炎的治疗中可加用芒硝5~10g,烊化服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