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爱点亮心灵明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爱点亮心灵明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应该是一种模范,是表率,更是一种教育方式,从我做起,处处展开教育,教学生为人处世,勇担责任。学生不仅会模仿还会有心理变化,对象的特殊性,需要更多关爱与沟通,助同学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以身作则;关爱;沟通

中学生处在心理叛逆期,某些还存在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倔

强、不服管教、自暴自弃、自我封闭等等,说教对他们来说,甚是厌烦,易起反效果,而他们会去默默地仿效,所以我们的言行对于他们更有影响,无形中实施了教育。

一、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有句话叫做“身教胜于言传”,实用而有效。身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德育人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为在老师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2.规范自身

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记得刚当班主任时,班上纪律欠佳,各种方法不见效,突然脑子里闪现个主意,把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和教育理论书籍,自习课上,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渐渐的,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脸,心里欣慰啊。

二、处处德育,引导学生

1.课堂中的德育

所有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如逆向思维,换位思考问题时,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解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礼仪课让学生认识到要有礼貌,讲文明;阅读课看励志文章,欣赏效仿优秀人物,意识到要有志向……

2.生活中的德育

(1)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至关重要,便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2)在校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只要利用得好,定能获得较大的收益,比一味的说“该怎么做”强十倍。

三、沟通交流,倾情教育

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教学治班的关键,还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1.沟通要有爱心

与学生沟通,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爱生之心。“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教师以爱育人,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

例如,遇到犯错的学生,把他叫到办公室,不是当面把他训斥一通,而是对待客人那样招呼他坐,推心置腹地帮他分析犯错的原因和后果,那么他对抗的心理就会消除,惶惶不安的心情就会放松,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开导。班主任动情,学生才会动心。反之,如果教师劈头盖脸地训斥,那么他就会破罐子破摔。因此,教育必先沟通,沟通需从“心”开始,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教育不是在他人头脑中打下一个自己的烙印,而应在他人的心灵上点燃一盏发亮的明灯,使他们由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走向成熟。

2.沟通需要尊重

尊重是一种品格,是对他人人格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尊重是一缕春风,可以化解他人内心的不良情绪;尊重是一种期望,可以激励他人奋发前进。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的发展中发挥潜能。可以说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真情,构建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尊重表达的期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者,而尊重就是播种机,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容播种在学生的心田。

3.沟通讲究方式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要注重沟通方式。我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个别交谈。学生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因年龄、家庭环境、遗传基因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个性差异很大,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共性问题需要在全班教育外,可采用与学生个别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教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情理疏导第一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谈,以表扬为主,肯定比否定好,启发比强迫好,即使批评,可采用寓否定于肯定之中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品味弦外之音,做到思想启迪与行为约束并举,化解问题与有效防范并举,强调自律与强化纪律并举。

(2)周记。教师通过阅读周记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性格、品质以及心理困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等,且可以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对话、思想交流,达到彼此信任、相互理解、感情沟通,从而引导学生的品德、个性向良性发展。

教书育人是一件光荣的事,同时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教育的真谛是爱,让我们用爱来点亮学生心灵明灯,引导他们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4(12).

[2]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社,2007-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