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审美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审美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初中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活的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所借助的文本,就是课本,从文体上来讲,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也有诗歌、散文、戏剧;从年代上来讲,有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典籍,也有现当代文学泰斗的成名篇章;从国别上来讲,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些作品中的语言、思想以及所传达的信息,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编选入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彬彬”的典范,是自然、艺术、社会、科学、语言等各方面的艺术结晶。可以说,课文本身就是美的载体,是文化传统中美的沉淀。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体系中最具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思想内涵的环节,对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发掘阅读文本的美,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由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美的因素所决定,同时也有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先关理论的支持。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由青少年的审美心理特征决定的。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包括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需要便应运而生。他认为,需要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可见需求影响着人的行为思想方式,审美需要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处于知识范围扩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的需求期,情感世界丰富,审美需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审美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审美范围扩大,个人审美情趣出现差异性。由于初中阶段知识范围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接触到大量艺术作品后,不仅能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还体验到了作品所表现出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体会到较为深刻的意蕴内涵。同时,学生由于个人生理、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审美情趣上则会出现个体差异性;二是审美价值体系开始形成,感受力增强,但容易呈现情绪化。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审美价值体系开始逐步摆脱成年人灌输的方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在了解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始对作品中的“美”有所追求和感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能力十分敏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强烈,但由于青少年对情绪控制力不强,理智与道德还不够完善,因此也就造成了审美心理的情绪化。

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强化审美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其次,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它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最初是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的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思潮,由于它主要讨论认知发展领域,所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并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思想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在原有审美经验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课堂情境,师生、生生会话与协作交流等形式,挖掘阅读材料中美的因素,从而形成个人对美的不同建构。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安塞腰鼓》是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通过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反复的咏叹、尽情的赞颂来表现对生命、力量的诗意理解,对时代、生活的审美感受、对家乡、民族的真挚热爱。要求初一的学生准确解读它确实不容易。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教师将本课的阅读重点定为“寻美”,她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美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审美水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部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并对相关理论展开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求。党的一贯教育方针旨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及学生都面对着应试升学的压力,使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情况下,审美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等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落实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自觉性,对于扭转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误区,实现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美育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