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全员德育”视野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全员德育”视野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全员德育模式是时代的产物,其提出有其客观必然性;对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构建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论,社会对效率的绝对追求理论,结构决定功能理论,构成了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全员德育 高校德育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28-03

高校德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合理的模式,是高校德育具有实践性、紧迫性的课题。基于全员德育”这一视野,开展构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研究,将高校德育理念确定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员参与上,让高校最广大的师生员工都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最有魅力的事业中来,是高校德育紧跟时展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对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研究,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论以及社会对效率的绝对追求理论,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阐述结构决定功能理论,来对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高校全员德育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先体现了尊重人,尊重学校的每一个个体在德育领域中的价值,并积极地将每一份可发挥的力量都引入到德育系统中来。其次强调了解放人,不把人的能力全部限制在以前的德育评价模式内,不对人的思想进行强硬的灌输,而是以新的模式来制造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机会。同时,全员德育也是积极实施塑造人的合理途径,培养人在其所属的环境中的主人翁意识,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让其知道自己的责任和用具体行动去践行责任。从模式的提出到构建到具体方案的执行,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解决一切问题时,都充分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全体师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关注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确立其自主意识并承担相应责任。高校德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都是人,人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的内在要求。在以往的德育过程中,我们虽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是并没有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构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不仅着眼于提高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旨在建设和发展和谐的主体关系,形成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相互协调。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风气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每个个体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德育境界得到升华。我们需要尊重学校各个不同的个体各自的价值立场,尊重他们的看法意见,让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充分意识到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从学校的每一个人的本身利益出发,并以人的最充分的发展作为全员德育的最终归属,最终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二)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论

道德教育究其根底,是为一个民主、平等、公正的社会而教。苏格拉底和马丁・路德・金都曾试图以提问和辩论的方式去促进高水平道德的发展,这被柯尔伯格称之为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和最高阶段,即以公正、平等和尊重人格这样一些普遍原则为标志的阶段。我们关于德育的研究,无论是跨文化的研究,还是在学校里所实施的道德讨论实验计划,都为苏格拉底的为民主公正而教提供了依据。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做的。民主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它具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相信人性的潜能,人人都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的权力,都应当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相信人的理智判断和合理行为的能力;三是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能够合作。全员德育中的民主,不仅是德育主体间的平等和彼此尊重,而且是指有限资源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共享。平等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价值法则。凡属机会,每个人无例外地给予;凡属待遇,均与其所为对等。全员德育过程也就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德育过程。

坚持民主平等公正的工作作风是构建全员德育模式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在德育过程中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重大问题都能摆到桌面上来让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员参与商量,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这样,一方面做到决策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充分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实现共同的目标化为各自的奋斗行动。

(三)社会对效率的绝对追求理论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承载着社会再生产(文明的传承、政治社会化和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使命,没有这一功能德育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作为社会分工的德育,自然要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德育资源配置本身以“稀缺性”为基础,也要服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效率优先。否则,一个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终究会被淘汰的。同时,由于德育产品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又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效果。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体制健全、目标明确、科学规范、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运行模式。我国的高校德育目前尚处在低效的状态,解决德育效率低下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对德育需求和德育供给的研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德育对策。全员德育模式正是以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作为其理论基础,从合理安排高校德育所有可利用资源出发,让每一种资源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形成效率最大化,促成高校德育合力。

(四)结构决定功能理论

系统工程,就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大量复杂系统问题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是一项整体工程,同时也是系统工程。高校德育系统工程是一门研究大学生的道德活动规律和高校德育运行规律并服务于特定目的的科学。系统工程理论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因而高校德育模式的内部结构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这一系统能力的发挥。从系统工程视野来思考德育,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组织管理,以求最佳效果。德育的合力来源于人才。高校全员德育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所以如何调整好高校德育系统内可用人力资源的安排结构,这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最终效果。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高校全员德育的人力资源,可以按照层次将其分为四大类,即专职德育工作者,非专职德育工作者(包括专业课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家庭和社会人士。如何组织这些人员在高校德育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总体结构,合理构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以期达成德育功能的最大化,这决定了德育功能的总体发挥,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构建

党的十召开以来,在多个场合作了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指出要坚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要求全国广大青少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高校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应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我们明确了育人首位,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融合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充分地让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责,号召高校的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德育系统模式。

(一)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高校全员德育是一项综合了德育的各方力量,集中了各种优势的一个效率最大化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主要抓住“高校全员德育理念、全员德育制度、全员德育方法”这三个要素。

理念是指看法或者是观念,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齐抓共管、互为主体等主要观点,包括在上文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论,社会对效率的绝对追求理论,以及结构决定功能理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在这些理念的具体支配下,体现一定的德育思想,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全员德育制度是指从行政层面出发,为达成高校德育目标,使高校全员德育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引导、激励、保障等规章制度。包括德育工作责任制,各种激励考评措施等。全员德育方法是高校全员德育模式构成中的最主要的要素,它是指为达到德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与行为方式。全员德育理念、全员德育制度、全员德育方法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模式。

(二)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总体构架

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构建应始终遵循一个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根本,为学生服务,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其次,高校全员德育模式应坚持在校内校外两个平台上运作;再次,高校全员德育模式应致力于搭建专职与非专职德育工作者相互联系的育人网络。最后,高校全员德育模式应追求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等方面的全面育人目标和整体成效。

构建高校全员德育模式需要全校上下、校内校外整体配合、共同推进。需要不断健全体系,构筑以学生为根本,整体上形成以专职德育工作者为核心,部门、院系积极配合与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动态高校全员德育网络。高校全员德育是开放的德育,随着大学生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空间逐渐增大,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和谐统一,互动合作,连成一个德育环或德育网,发挥合力作用,不断增强德育实效。

(三)高校全员德育模式的特点

高效全员德育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全员性,提倡高校全体人员的广泛参与。高校德育,人人有责,包括所有师生员工甚至家庭、社会人员在内,都具有可供开发的潜在的德育资源,每一支队伍都可为高校德育献智献策,从而使高校德育资源得到较好的整合;其次是凸显人本性,弥补了传统德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缺憾,把学生作为一支主要的德育力量来看待,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同时,德育的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为丰富,方法灵活多变,是应对社会多元化格局的及时之策。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杨云善,黄琨.关于德育的经济学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2013JGB296)

【作者简介】刘金菊(1982- ),女,湖南衡阳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