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明之略与魏延之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明之略与魏延之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国志》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举全蜀之兵准备第一次北伐中原。大将魏延向孔明献计:“长安守将是魏帝的女婿,怯而无谋,请给我五千精锐部队,从子午道杀出,用不了10天工夫,就可以抵达长安。夏侯闻我突至,一定弃城逃走,长安城可轻易拿下。城内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要20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完全可以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

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策,不如出祁山,从平坦的路安全地出去,可以稳稳当当地取得陇右地区,十全必克而无虞,所以不用魏延之计。

以上分别是著名的魏延“子午谷之谋”和诸葛亮的“北伐之略”。以后蜀国的每次北伐,魏延的建议和诸葛亮的策略基本都是这次的翻版。魏延主张“奇正”结合,而孔明主张步步为营,从薄弱的地方下口,一点点蚕食。

可惜历史没有如诸葛亮所料的“十全必克而无虞”,北伐以失败告终。

虽然如此,仍然有很多后人支持诸葛亮,认为出祁山不必穿行于危险的崇山峻岭之中,且陇右远离曹魏的核心地区,兵力空虚,得陇右又可保障汉中西边的安全,并可威胁关中。而魏延之计的确“悬危”:一是敌人有备,魏国已经在通往关中的各要道上加强了防御;二是山路艰危,曹真两年后由子午道进攻汉中,因道路难行而撤军;三是军粮难以解决;四是10日到不了长安,且魏军反应速度极快,20日两军恐难会合;五是长安守备并不空虚,只恐坚城难下。

挺诸葛亮派认为,蜀国弱小,北伐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诸葛亮只是尽先帝托孤之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罢了,蜀国能多存在一天就是胜利,保存实力是诸葛亮惟一正确的选择。

但也有很多人支持魏延的主张,认为魏延之策是上策。魏延的建议虽有风险,但最具战略远见。蜀弱魏强,只有乘关中空虚才能出奇制胜,而此计一旦成功,则可凭据潼关,将魏之援军阻于关中之外,使敌不能发挥其数量优势,令蜀军避免与强大的魏军过早进行决战。同时,蜀军占领重镇长安,政治影响极大,必使关中之敌迅速瓦解,民众归附,并能短期内在关中招募大量兵员,壮大军容,改变力量对比,有重走汉高祖胜利之路的可能。可以说,此招是出奇制胜,击敌要害。其风险在于,恐山路有阻,长安难下。但战争必然要冒风险,既然利益极大,魏延之策还是值得一试的。当年韩信暗渡陈仓,同样要行崎岖山路,攻陈仓这座坚城,最终成功了。

挺魏派还认为,诸葛亮出祁山是平庸之略,是最下策。诸葛亮一心要保存实力,在他看来,陇右地区兵力很少,离洛阳、长安又远,回旋余地大,西出祁山平坦大路,既可稳得初战胜利以鼓舞士气,又可吸收剽悍善战的鲜卑、氐、羌兵马,还可避免过早与魏军主力决战,最大限度减少兵员损失。由于关中远较陇右重要,魏国必不会倾全力而来,一旦魏之偏师来犯,则可相机逐一蚕食之,以求渐改兵力对比。然而诸葛亮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未看到不利的一面。大军西出,后方的根据之地汉中兵力空虚,必然受到来自魏军多方向的严重威胁,一旦失守,不仅进退失据,军心瓦解,且老家益州也难以保住。另外,陇右地区人少粮缺,兵员军粮在当地都不能得到补充,蜀军的多次北伐无疾而终都是因为粮草不济。

是蜀国实在没有北伐成功的可能,睿智的诸葛亮选择了保存蜀国最佳的策略,还是由于诸葛亮军事上的平庸,使蜀国丧失了北伐成功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争论进行了1000多年,结果莫衷一是。

到目前为止,三国时期的史料很有限,两派得出的结论都缺乏强有力的事实依据。虽然历史公案一时难以定论,但对魏延之“奇”和孔明之“正”的探究,对我们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大借鉴和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