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潜入文本 涵咏词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潜入文本 涵咏词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潜入文本,涵咏词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反复诵读、潜心会文、比较品味、追索拓展、揣摩想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 反复诵读,培养语言丰富感

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时候,文章里的一些语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过多的解释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唯有反复地读,才能让学生有所感受。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一课里,有这么一句话:“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以往二年级的学生们接触到的都是“灰灰的毛”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而这里作者把“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放到了后面。看似简单的变化,其实这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感。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叫殿后强调,就是有的时候你想把自己特别想说明的意思放在最后,起强调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生硬地把这层意思告诉学生,那么学生肯定是毫无所获的,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

师:同学们,最后一个孩子终于出来了,可是鸭妈妈看到的却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它的毛——(生接读:灰灰的),嘴巴(生接读:大大的),身子——(生接读:瘦瘦的)。

师:兄弟姐妹们急着来看这位新成员,可是他们看到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它的毛——(生接读:灰灰的),嘴巴(生接读:大大的),身子——(生接读:瘦瘦的)。

师:隔壁的邻居们也来了,啊呀,他们看到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它的毛——(生接读:灰灰的),嘴巴(生接读:大大的),身子——(生接读:瘦瘦的)。

师:唉!他可真——(生:丑啊)!难怪大家叫他——(生:丑小鸭)。

“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经过反复诵读,这种“殿后强调”所传达的意思,学生已经悄悄了然于心了。可见,反复诵读是语感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它培养了学生语言的丰富感。

二、 潜心会文,领悟语言深刻感

所谓“潜心会文”就是指沉入言语、逐字逐句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而应该在细读中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如何捕捉呢?

(一) 教师读文要注意深度和广度

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前细读文本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这是已经达成了共识的。教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好学生阅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地捕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

比如《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课文在主旨上的共性就是一个“爱”。初读《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笔者只读出了一个“爱”字,显然还并没有读出文本的主旨。其实,研读文本作者托尔斯泰,我们发现他是一个颂扬 “博爱”的人。于是,反复潜心会文后,就会发现这里的“爱”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有孩子对母亲的爱,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有人类对动物的爱,更有对陌生过路人的爱。同时,因为这个故事是童话,因此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木水罐变成银水罐,银水罐变成金水罐,金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细读,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为了让童话更神奇,同时还是托尔斯泰透过这些神奇的想象,告诉我们:每一份爱心都会得到回报。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潜心会文之后,就不难抓住文本的关键点了。

(二) 引导学生要注意角度和适度

教师细读文本的“度”不应等同于学生文本细读的“度”。无论是深度、广度,都应当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角度,并注意“适度”。

作为教师,文本细读后或许知道了文本的精髓,但不可能对学生“和盘托出”,必须围绕文本的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将这些精髓的东西,通过最亲切、最深刻、最新鲜的语句,有逻辑地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七颗钻石》一课,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这种伟大,不仅仅是付出和奉献,更是一种牺牲。因此,让学生体会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让学生到文章中去找: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大家真的很需要水?一个问题,答案却是多元的。有的学生找到了“干涸、干枯、焦渴而死”这些意思相近却又不同的词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的学生找到了“所有、都、都、都”这些表示范围的词语,体会到干旱的严重性;也有学生联系下文,找到了女孩、小狗、妈妈、陌生人的言行举动,并从中感受到大家真的都已经焦渴至极,点滴的水,或许就决定了生与死。

教师所提问题不多,只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便引领学生静下心来潜入文本,细心品读,当学生感受到那份焦渴至极后,那种牺牲自我的博爱之情便呼之欲出了。

三、 比较品味,体会语言准确感

通过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进行诵读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没有品味,出不了语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因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主动探索语言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

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针对“欺负”一词,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都有谁欺负丑小鸭,又是怎么欺负的?学生很快找到了“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小鸟——讥笑”“猎狗——追赶”。在学生找到答案之后,教师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学生读一读,看能不能换一换,改成“哥哥姐姐——啄”“公鸡——咬”“小鸟——追赶”“猎狗——讥笑”。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特点的。公鸡的嘴巴尖尖才叫“啄”,小鸟叽叽喳喳才称为“讥笑”,猎狗跑得快才说“追赶”,如果换一换,有些搭配就不合适了。

这样的对比诵读,学生不仅读懂了大家对丑小鸭的欺负,感受到丑小鸭的可怜,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四、 追索拓展,开掘语言逻辑感

追索拓展是深化语言的主要方式。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通过语言的追索拓展,能有效开掘它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对那些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村民对自然界破坏的严重时,抓住了句子“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的土地不断扩大……”进行品味。教师点击凸显“减少”“扩大”两个词,并依次进行了追索。

师:(点击凸显“减少”)同学们,减少的是什么?

生:是树木,是氧气,是美好的环境,是安全……

师:(点击凸显“扩大”)扩大的仅仅是土地吗?

生:还有恶劣的环境,灾难的威胁,人们的愚昧,人类的贪婪。(教师指导读出感受)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呢?到文中找一找。

教师仅仅抓住了三个字进行有的放矢的追索,不仅使学生对人类因为贪婪而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了透彻的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张力。所以,追索是广化、深化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对语言的开掘和重建,充分开掘语言逻辑感。

五、 揣摩想象,品味语言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课文中有许多“空白点”,蕴涵 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如果凭借想象之炬点燃情感之火,巧妙地变“空白点”为“燃烧点”,让作者的情、学生的情、教材的情水乳相融,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情感流淌的课堂,智慧飞扬的课堂。

例如执教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因为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了阮恒的动作、神态,但是却没有直接写他的心理,笔者认为这就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燃烧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对阮恒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然后抓词抓句、咬文嚼字进行理解,并展开想象,动手写写阮恒心里都想了些什么。此举,除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阮恒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完成词语的积累。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学生的分析水平、理解水平都能得到锻炼。在分析阮恒这个人物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浅,于是,笔者把教学的难点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引导学生自己思维,独立阅读,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淀已久的情感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和作者、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扉,张扬了独特的个性,生成了智慧的言语,使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从而习得语感。

总之,语感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任务,为人师者,应时刻做个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时刻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服务,让学生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唯有如此,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浙江省温州市城南小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