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只有辨别层次才能学以致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只有辨别层次才能学以致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魂宝――太极拳,人们对它的认识各有不同,有人说:“它是‘老’,只能养生保健,不能技击实战”。那么,太极拳到底是中看不中用的舞术呢?还是防身自卫的武术呢?此外,大家都认为打太极拳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可是有人打太极拳数年,却并没有收到理想的疗效,这又是为啥呢?

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太极拳的完整体系有所了解。太极拳从整体来看,它具有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三者既相互促进,又各自独立,因此,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贪多,只有辨别层次,按自己练太极拳的目的,选择其中一项,才能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技击性:练劲力,以散手实战

突出拳式的技击性,以散手实战为习练太极拳目的者,应在拳式的劲力方面着重用功。一个拳式,不管它的外观动作如何标准好看,若是其缺乏了内在的劲力,它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了。在散手对抗中,既起不到应有的防守作用,又达不到应有的攻击效果。因此说,拳式的内在劲力是其攻防动作的能量,是在散手搏斗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太极拳拳式的劲力训练之法,主要是整体劲、负重劲和打击劲这三种形式。

整体劲:就是训练人体上肢、躯干、下肢肌肉和关节产生力和传导力的方法。人体局部的力是松散的,对拳式的攻防作用不大,我们只有按着拳法的规定,遵循着拳式动作的演练要领,把人体四肢百骸的散乱之力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整劲,这才是在攻防格斗中起作用的劲力。拳式只有具备了它,才能以巧破千斤。

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把人体分成三节:下肢的胯、膝、足为根节,躯干的腰、胸、头为中节,上肢的肩、肘、手为梢节。在拳式的演练过程中,要使劲力起于根节,顺于中节,达于梢节。这样,全身的劲力就会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整劲。故此,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明白了人体三节的道理,在套路的演练和散手的实战中,不断地去运用它在整劲中的作用,从而使拳式的动作更加协调,使其攻防动作的劲力更加饱满。当你的拳架充满了整劲,不但下盘稳固、上盘虚灵,而且,使拳式动作更加协调顺畅。

负重劲:就是训练拳手在搏击对抗中,其肌肉关节能够承受住对方施加的劲力,不使自己重心失衡。而且,对于体重超过自己的对手,还能发出足以使其重心失衡的劲力。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身体负一些重物来练劲力。在太极门中,主要是练太极球和抖太极大枪。通过太极球和太极大枪的训练,可以逐渐使我们的肌肉发达起来,使筋骨更加坚硬,从而使拳架稳如磐石,既能承受对手踢、打、摔、拿的攻击力,又能发出强悍的攻防劲力。

太极球和太极大枪的练劲之法与练哑铃、杠铃、石锁等练功器械不同,它们都是直线动作,其练出的劲力较为笨拙、僵硬。而练太极球、抖太极大枪,其动作仍是遵循着太极拳式圆转轻灵的弧形动作来操练。所以,这样练出的劲力与众不同,在轻缓柔和中暗含着沉稳刚强。太极拳非常注重化解对方的招式,但若遇到体重较沉的大块头对手,没有负重劲的功底,就会难以招架了。因此说,此种劲力的训练方法不可少,是提高攻防动作功力的有效手段。

打击劲:就是训练人体发劲于实物的方法。作为研究散手的人来讲,空练招式,不做实物打击,其拳式是不能实用的,这就好比学游泳的人不下水是一样的。我们只有当拳脚落在了实际物体上,才能体会到发力(人体)与反作用力(对手身体)之间的感觉。故太极拳的推手训练,作为通向散手的阶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可以通过推手这种对练形式,来训练机体受力(对方发劲于我身体)时正确有效的反应,来训练机体发力(我发劲于对方身体)时正确无误的方法。在训练太极推手的过程中,既要有柔性的化解劲,用以防守敌方进攻的招式,又要有刚性的爆发劲(寸劲),用以攻击敌方身体的要害部位。一个拳手,只有做到练劲充足,运劲顺畅,发劲短促(爆发劲),才能使所掌握的拳式具备实战的功力。要想使拳式的爆发劲强大,就必须做到放松,这就是极柔软而致极坚硬的道理,只有身体松的彻底,才能蓄劲充足。蓄劲充分了,发劲一定会干脆利落。在时间和速度上去提高发劲的质量,定能增强散手搏击中的杀伤力,从而在搏击中取得胜利的主动权。

健身性:练气血,以病延年

以病延年、强身健体为习练太极拳目的者,应在拳式内在气血的调练上着重下些功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静生阴,动生阳”,而太极拳快慢相济的匀速演练节奏,正好把“动”与“静”的关系协调了,从而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平衡了。所以,低血压者练太极拳,有助于增高血压,而高血压者练太极拳,又有降低血压的辅助作用,这就是太极拳既滋阴又壮阳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练习太极拳对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调节,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副作用。

无论是年老体弱者,还是慢性病的患者,都不会造成其气血的亏损。太极拳之所以采取外静(肢体)内动(经络)和心平气和的演练节奏,就是为了减缓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和心神的消耗,从而调整人体的气血。这是说,太极拳锻炼是用最小的体能消耗,来获取最大的体能储备,所以打几趟太极拳,非但不累,反而使人体的精力会更加充沛,这是每个拳友朋友们实实在在的体会。如果人体肢体过度紧张,不但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还会造成经络血脉瘀滞不畅。因此,在太极拳式的演练过程中,要不断地去修炼“松”的层次,“松”的境界是无止境的,把身体“松透”了,其经络中的堵塞之处就会被打开,那么脏腑就得到了充足的气血供养,疾病就会逐渐痊愈。

人体患病,既可由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所致,又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太过所致。太极拳中“用意不用力”的演练原则,对上述的致病因素都有防治作用。在太极拳式的演练过程中,通过“用意”来排除杂念对“元神”的干扰,把心神调到凝静的状态,如此人体处在心平气和的拳境中,情志的波动就不会出现太过的病理反应,并且还能调养受损的元神。通过“不用力”来放松人体的肌肉骨骼,从而消除因紧张造成的气血瘀滞,使经脉舒展通畅,使全身的气血周流不息。达到这样的练拳境界,可使脏腑之气血充盈,继而使外在的四肢百骸更加强健。

艺术性:练造型,可竞赛表演

突出拳式的艺术性,以竞赛表演为习练太极拳目的者,应在拳式的造型方面着重用功。在拳式的演练过程中,其拳、掌、钩等手型的变换要干净利落,其、、挤、按等手法的变换要像抽丝般地柔和,其进、退、闪、转的步法变换要像猫行般轻灵,其整个套路动作的演练节奏如行云流水般轻缓无滞。套路中的几十个拳式动作,就像是一幅幅圆活和顺的太极图串联而成,拳架的上中下三盘,处处都要体现出圆的造型,以展现阴阳太极对立统一的平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