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八卦掌技击四十八法之浅释(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八卦掌技击四十八法之浅释(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卦掌技击之法之所以深奥神妙,皆得益于技击四十八法。深黯此法者周身柔软至极,触之如棉,抓之不住,打之无实,发之如胶。彰显其功之至。临阵之时极柔疾变之至刚,其速令人无遐应感,其刚令人无法抵御。

八卦掌四十八法用歌诀解说之处甚多,每一歌诀都含深远寓意在内,且能提高技法和形容神气。又内涵《易》之哲理和高深文学成分。若能常诵四十八法并实践之,犹如祖师之耳提面命,得其遗教,身心兼受其慧。

歌诀第一首・身法

手法步法要相随,手到步落力必微,

手脚俱到腰欠力,去时迟缓抽难回。

注:发招变法之际腰和步必须相随,应该掌到步亦随,若掌、步不合,恐难取胜。故掌虽到而步未至,步到掌未随,尚落其后,纵然得势而能制人,但其劲力亦必不大。再则手足均到,而腰之力不足,所发之招亦无大效。必须手、足、腰,三者俱到方可。否则去时迟缓,而抽招换式亦难。腰则上连臂、肘、掌,下带胯、膝、足。

内家功夫强调手、眼、身、法、步密切配合,用整劲击人,整劲必须以脚为根,以腰为主宰,上下内外配合一致,这样击人必倒。如掌已击到敌人身上,而脚没有插入敌人裆内或脚后,那么其所用之力是掌之局部之力,绝不是整劲。即使手脚能配合而没有腰部之力相助,仍是手和脚的局部之力,依然无大效。并且由于手、脚、腰三者没有密切配合,从而使前进后退迟缓,拧与旋不灵活,这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求手眼身法步必须相互紧密配合,内外如一。此外还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从而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产生整劲,用则奏效。

歌诀第二首・相法

对御群敌相法先,未从进步退当然,

退则审势知变化,以逸待劳四两牵。

注:对敌进退之术,无论人之多寡,当察敌之强弱,相度来敌之虚实,应须未思进,宜先思退,此乃对敌之要法。非畏其势,也不是草率出击,是为退则有余地,可藉以审其势,而应势而变化。若敌虽众,近身者不过三、四人,彼虽有余,而其进攻反为不足。此时即以我之有余,而制彼之不足,以我之余制彼之劳,此谓之四两拨千斤之巧。

对敌之时不论其多少,重要的是先看清其强弱,审视其虚实所在。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在未看清敌方虚实之前,不宜贸然进击,而应先退步,凭借退步掌握对方的虚实、强弱之所在,从而避实击虚,乘隙而取胜之。

善战者能进能退,知进知退。如只能进不会退,或只会退不会退,都不是取胜之良法,必败无疑。也就是说,对敌时要了解、掌握自己的不足,是退步掩盖不足,此为扬长避段,退步时寻找可乘之机。对方本来占优势,由于进攻而露出破绽,我即乘而取之。这就是审势知变化的妙用。然后以我之余而制他人之不足,是以逸待劳的方法。四两牵:即言在以逸待劳腈况下,能用小的劲力发挥出极大作用。

歌诀第三首・步法

未从动梢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

进退出入只半步,制手避招而安神。

注:动根动梢前已言之,但根梢无定位,若手为梢而膀为根;若脚为梢而胯为根;发手为梢而脚步为根。就整个身体而言,故言手为梢而脚为根,学者应切记。手之快不如半步跟,半步跟是八卦掌技击中区别于任何拳种的临敌之大法,妙不可言,学者应切实领会。半步跟胜过若干之技法,可胜若干之力。欲制敌之手而避其招,如得半步之力,则易于制胜,练功之中或技击之中舍弃半步跟实是舍近求远。练者须牢记。

此诀主要讲步法的重要性,告诉八卦掌习练者,凡动梢者必先动根,脚、腿是全身之根。八卦掌的劲力发出必由脚而腰至手。以手来讲是脚发劲,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掌。八卦掌击人必使其失去重心后,再以整劲击之,使被击者没有防守反击之势。但不管手法如何巧妙快捷,还必须配合好步法。八卦掌的步法在武术中是独特而绝无仅有,它摆、扣、拧、旋,进、退、转、换,抽招变式,进攻闪躲,只须半步。所以要牢记“半步当先”或“半步跟”。日久功纯,制人防身便得心应手了。

歌诀第四首・迈法

功夫本从弯步来,两手变化随步开,

高挑低搂横掩避,推托带领不离怀。

注:拧旋走转之功夫,原从用弯步走圆圈开始,久之功纯得大地反作用力后,双掌自有生化之妙。惟无论如何变化,其劲力来源,总是从走弯步而起。故双掌运行、变化之劲,依步而产生,随步而变化,随步而开合。无论何招何式,尤如水渠之意,高低迎拒,上挑下搂,纵横掩避,各尽推托带领之法。其运用之技,皆存乎一心。

八卦掌功夫是以走八卦图练出来的,这种拧旋走转环而无端,连续不断就是走弯步。八卦掌有“虎坐鹰翻”之说,“虎坐”就是由弯步形成。技击中,弯步不是一走了之,更不是与敌人兜圈子,而是运用摆、扣步法避实击虚,采用拧、旋身法乘虚而入。其间,要用整劲和双掌招术的生克变化,在不停走转中制敌胜敌。由于走转不停,双掌的变化也要随着步法的走转不停地变化,所以说“手随步开”。日久,掌法、步法、身法能密切配合时,说明功夫上层次,与人较技时,则高低迎拒,极尽上挑下搂、纵横掩避之能事,尽显推托带领之威力。但最根本技击之法,乃是心意的应用,就是“心动形随”。“不离怀”,像从怀中取物般轻松、随便。

歌诀第五首・连步法

连步必三费功夫,使手要简自然无,

搭手转身是空手,机会恰巧是江湖。

注:掌法变幻,步法进退,是言行门过步。欲究其说,必讲进退连环,往复折叠,各具其妙。若拘泥成法,不但费周折,反而很难奏效,不如直接了当为好。故以摆、扣之步法,刚柔之掌法用之。用招力求简单。所谓大道至简之道理。搭手转身便走,此为诱敌之法,使其人我术中。故出手为空,是引敌而入,我再回身击之。此法非功夫精纯者使用,否则,很难掌握好机会。

连环步、倒步、跨步、进退步等,都各有妙用。但对敌时须因人而宜,因地而宜,灵活运用而不拘泥成法,由步法推演到掌法,原理是一样的。任何招术都不能一成不变。务求简便、直接、实效,虚虚实实;指上击下;指下击上;指左击右;指右击左。“江湖”指功夫、技击经验、见识都很丰富者。

歌诀第六首・顿步法

顿步不要两相齐,前虚后实差相宜。

若要站齐前后仰,亦且腰短少灵机。

注:什么是顿步?八卦掌以拧旋走转为主,没有定势。但因走转变化之际,遇有停留,不过是刹那间停留,此为之顿步。这时要求步法须前后错置,应前脚虚,后脚实,目地是动转灵活。如果两腿相齐不分前后,若非前跌,即是后仰,皆倾倒之象,八卦掌力戒此站法。

与人较技时,站立正确姿势是两脚不能并排站齐,应该是前脚虚后脚实。八卦掌要求分清虚实,然虚不是完全没有,实也不是完全站死,必须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如此,进退变化,闪展腾挪才灵活,才能对敌有方,功守相宜。否则,即使对方有可乘之机,也必然会失掉的。

歌诀第七首・手法

偏重则随双重滞,外硬里软拈枪势。

横推里勾身有主,只有吸手腰腹随。

注:八卦掌之法,最忌双重与偏沉,。若犯偏沉,则随他人之力而去,非败不可。若双重或彼此并重,均不宜动转,非滞而何!外面虽作强硬之形,而内应存柔软之意,如拈转枪尖随之而入。遇横而推,见里则钩,变换对方来力之方向,挪移彼力之重心,使其无所依附。而我身有主,此为制胜之良方。其法之用,须得吸手之妙,而且腰腹要随之。

手法和步法是一样的,都不能双重,即一虚一实,而且用手法时还要求外硬里软,如同拈枪劲拨枪尖,随之而入的意思。取胜之道还在于涵胸吸手。

歌诀第八首・力法

人说冷弹快脆硬,我说冷弹是一般。

脆硬细分无二致,发动全凭心力合。

注:八卦掌之用力,最讲五妙之力。但冷力与快力相合,即起弹力作用。脆与硬二字表面不同,不可分谓之硬,可分谓之脆。如果细分,则脆者非不硬,不过硬者分之较难而已。总之,发出之原动力,皆主乎心力含蓄之。

八卦掌所要求的是整劲,这种整劲必须是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由丹田出发下达脚心涌泉穴,再上翻至腿至脊背至手而放出。所以它的运用必须是用心意含蓄而完成。

歌诀第九首・存力法

只会使力不能存,力过犹如箭出弦。

不但无功且有害,轻输重折且失身。

注:劲力所发,能使物动,若动之后而欲止之,难免踉跄。故有发之力而无存蓄之力,亦不能成功。如果劲力之发出,犹如脱弦之箭,有去力而无存力,其害非浅,不但无功,而且轻则必输,重则伤折,难保自身之安全。

发劲不能一下发尽,必须要留有余地,就是要有一些含蓄。如果一发就像放箭一样,无回旋余地,容易被人所乘,无功反有害,是导致失败的原因。因为我击人是利用其力的惯性,使对方落空而失去重心,然后击之,同时我也要预防劲的落空而为人所乘。其所以一发无余者,是不明白阴阳、刚柔、虚实所至,也就是不懂劲。如此,和人对敌,如何能不败不伤呢?

歌诀第十首・续力法

力着他人根已断,若再续力彼难逃。

此时惟有冲前步,长膀长腰一齐交。

注:技击中,他人之力被我吸引或牵动时,其足跟则动摇,是为根已断。此时若能续些力,则彼方必难支持。但如何续力?不在于手腕之力,惟在前步一冲而已。且冲步而进,复能长腰、长膀,如一齐纵之,他人如何能支持。

对方之力被我牵动时,脚跟虽动,但未跌倒,这种情况下,我若变招换式而再击,则对方也可变招换式重新站稳来招架我,因此我应在对方要倒未倒之际,也就是其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前,利用我的余力,也就是存力,继续向对方击去,就能获胜。取胜之原因是没有变招,更没有换式,只是运用存力之时,用步法向前冲去。然后松腰松肩沉身,双臂或双掌再塌之或再抖之,可取胜。

歌诀第十一首・降人法

快打慢兮不足夸,强制弱兮不为佳。

最好比人高一招,顾盼中定不空发。

注:快之打慢,强之制弱,是人对人的自然现象,与巧能胜拙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实有不同。巧者不存在快与慢,也不在于强与弱,而存乎于巧之妙。而拙不及巧者,乃不足为强,转而为弱。今欲高出一筹之法,不在于强与弱,即在于左顾右盼中定之间,有人似无人;有意似无意;有法似无法。持稳准松沉之力,无空发是为得之。

歌诀第十二首・决胜法

彼力千钧快如梭,避强用顺快步挪。

千人只有三五近,稍伸手脚不难遮。

注:敌来之力虽强而疾,并无可怕。彼用强力而来,我则顺其劲力而化之,使其强无所用。若彼疾风掣电而至,更不用惊慌,亦不过身之或拧或旋,脚之或摆或扣,足可制之。此为应敌之良法。假若有千人之敌在面前和身后,亦只有三、五人近前,此时审视身边之人,择其弱者而取之,其余虽众却难近前。故稍伸手脚,已足应付。故“稍伸手脚不难遮”。

上诀讲不以力胜,此诀讲避实就虚之理。与多人对敌,不论彼力大手快,在我只要守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之法,看清来势,顺其力引导转移力的方向,使其落空失势。若在导移对方力的同时,能再以步法配合之,则必胜无疑。至此,技击中不管敌之多寡,力之强弱,速度疾缓,我则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身随步翻,掌随身变。

歌诀第十三首・用法

高打矮兮矮打高,斜打胖兮不须摇。

若遇瘦长凭捋带,年迈无力上下瞧。

注:凡遇身高者须用矮式,为低身而引之击之,避其长而取其短。若逢身矮之人,我则凭居高临下之势,以击其头项,谓之取其短而避其长。如遇肥胖之人,不可正面交锋,可斜击之,因其身体肥大动摇费力,巧法便是斜攻,足可制之。碰到瘦而长者,其身难稳,仅使捋带之法对之,则其所使各招,均不易发出。要是与年迈者放对,胜之不武,即或取胜,亦不为功。切不可武之攻之,只须不住上下瞧之,瞧他心里发毛,便是胜之。总之,你只要用八卦掌的“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变化应之,取胜便不难。(题图为作者拳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