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发兴趣 奏响音乐课优美的旋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发兴趣 奏响音乐课优美的旋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老师是审美的重要施行者。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艺术载体一一音乐作品这一主要媒介,可以向受教育者进行熏染、陶冶、塑造,来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教师借助美的形式把知识装扮起来,借助于文学的手段描绘音乐气氛或意境,使学生对要欣赏的音乐产生亲切感。

关键词:音乐教育;激发兴趣;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26-02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老师是审美的重要施行者。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艺术载体一一音乐作品这一主要媒介,可以向受教育者进行熏染、陶冶、塑造,来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各样美的感受,这一过程说明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问题是:①学生对音乐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对音乐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也就越没有兴趣,难怪那些被世人公认为美妙的音乐,在某些学生听来也是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的。②教师缺乏对感性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忽略学生的感受。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学习音乐在原则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感性这一概念仍然有感觉和感受之分,感觉是被动的,无感情的接受,而感受则是主动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学习音乐时,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施教者从主观上忽略了受教者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受教者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觉阶段。③由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学习音乐中过多地强调学习技术,每一课必练枯燥或干巴巴地点唱,从根本上变成了强技术操练,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的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迫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以至丧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

以上原因的探究,我们已清楚地看到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面的不协调,主观认识的偏颇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形成了学生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盲点:即心理距离,也就是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为此,应巧妙地将学生与学习音乐拉近,连接在一起,排除心理距离这一障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办法很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借助美的形式,创造学习音乐的艺术氛围

“教师借助美的形式把知识装扮起来,一旦与学生相遇,二者便成为知心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气氛,以区别于说教与灌输。”这是滕守尧先生在《审美心理描述》中的一段话,他阐述的是一种相互性原则,即将知识美化,使枯燥的知识穿上感彩的外衣,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其便于接受的角度。

我们可以借助于用幻灯、录像、电脑制作等技术的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文学的手段描绘音乐气氛或意境,使学生对要欣赏的音乐产生亲切感。当学生拿起课本,富有情感的文字映入眼帘,使学生受到字里行间溢出的情绪感觉,从中捕捉到文字的信息,有助于理解歌曲的情感。

有的短语选用与音乐本身有联系的史料、故事等特殊的事件进行描述,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联想。如《长城随想曲》的导语是这样的:“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一间休息大厅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它以雄浑的气势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无声的讴歌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感油然而生,长城以那样磅礴的气势影响了全世界,描述它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学生听音乐的欲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倍感亲切,无形之中缩短了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兴趣积极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设计教学中的每一句话,仔细推敲选择恰当的美好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以对学生的爱,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在音乐教学中也是同样,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要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爱心为基点,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引起受教者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把教师的爱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学中,使教师的每一举手、投足,都传递着情感的信息。在安排教学中每一个细节时都应向自己提出"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安排正确与否。至今我仍记得一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抱一抱大号、黑管等乐器,试着吹一吹,从实践中去辨别音色的一幕,当时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一抱一吹的微小细节,传递着教师的爱与信任,学生虽然没能吹出好听的旋律,但鼓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勇气,正因为这一点,学生产生要了解这些乐器及去听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的欲望,纷纷在课外收集器乐曲的音响资料,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选择的音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教师的精心构思。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消除了,开始自然、主动、积极地接受音乐了。

2.2 教师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获得学生的友爱、理解和信任,共同体验音乐美的愉悦。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受着教育。”“施教者传授知识的权威感因而淡化、隐退 ,审美媒介的信息不是由施教者向受教者说教和灌输,而是双方平等式对称,其气氛是不活跃、轻松和自由的。”一位出色的音乐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是教师、是学生、是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教师的忘我投入,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课堂气氛活跃、浓郁。

以上两例我们看出教师情感的投入抛向学生,彼此沟通了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受教者无拘无束,轻松自由地学习音乐,在美妙的心境下,不由自主地走进音乐的天地。

总之,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起点,从审美角度考虑每一教学步骤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在教师的爱心指导下,逐渐消除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距离,愉快地和音乐交朋友,通过音乐的熏陶,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这才是我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有兴趣学习音乐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