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80―01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一系列数学知识生成的关键点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讨,实现知识上的突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简单易懂
研究案例: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大?
大多数教师讲授这节课时,会先画出几何图形,然后告诉学生,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用几何概型公式:易求出
P(A)=■=■=■
当课例讲完后,让学生做一道模仿例题的练习。尽管学生能模仿课例做题,但学生几乎没有领会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深度探究:在本课例的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提问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果能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等,就能使学生真正领会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进行以下改进设计:
1.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父亲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报纸?
2.送报到家(事件A发生)的时间早于父亲离开家的时间,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吗?(引导学生定性猜想,勾勒出数学模型,到此时学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建立二维坐标系。)
3.对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定量刻画,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度发展,x,y之间的关系向点(区域)转化,即事件A={(x,y)x≤y,且 6.5≤x≤7.5且7≤y≤8},它表示一个正方形区域。
4.事件A发生在图形中如何刻画的?也就事件A发生在哪里?(类比线性规划知识,引导学生正迁移,得出事件A发生在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上。
研究案例: 2006年全国优质课教学比赛,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教B版选修2-1中的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用“神舟五号”的太空飞行图来问学生,飞行线路是什么?这个情境问题实在难为了学生,都不知怎样回答。“飞行轨迹是椭圆”还是教师自己加上去的,假设学生反问“为什么它的轨迹是椭圆?”恐怕教师就不好回答了。
深度探究: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能创设情境的材料很多。章前图(平面截圆锥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数学教学设计中创设问题情境,最根本的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即教师对教学内容加工组织。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高效,并重视多媒体的运用
研究案例:人教B版必修1中1.3“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讲到函数单调性这一节课时,某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引用了股市波动图来说明递增、递减的现象。
这样寻找的问题情境与该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虽说不矛盾,但教学效果不佳。因为学生首先对股市行情如何变化并不熟悉,其次教师选的图太复杂,不能很清楚地反映单调性的数学本质。笔者认为,教学中创设的数学情境应从数学内部和数学知识逻辑体系上思考探索。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深度探究:纵观目前课堂教学,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理念,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出现情境虚化、泛化现象,成为学生难以理解的“人造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