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典务须述古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典务须述古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交往空间也随即消失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而最体现交往空间特色的传统民居却渐渐沦为博物馆,逐渐成为记忆。城市机器如此机械的发展模式应该逐步转变以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住区的交往空间重塑也应成为城市、城镇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整合分析传统民居的交往空间要素,调整研究方法,对城市交往空间进行量化的尝试。

关键词:交往空间传统民居住区交往活动标准常量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 fast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act space city and died in reinforced concrete forest. And the most reflect the intercours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ouses has gradually into the museum, and gradually become a memory. S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achine mechanical model should be gradually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ubjectivity, the contact space remodeling of the residential should becom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owns.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space elements, adjust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contact space c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ry.

Keywords: contact spac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houses residential standard constants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城市逐渐出现了由交往空间匮乏造成的各种问题时,越来越多的人们似乎认识到了传统聚落模式的优越性。设计师们便开始纷纷效仿其构成和模式,力求将古老而传统的生活模式引入现代城市生活。但更多的是尝试对某一要素的仿制,对整体环境的把握尚未成型,而整体环境的控制并非是传统聚落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应从挖掘深层次内涵来探讨其最优的发展模式。

1、传统聚落交往空间概述

我国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其形成受长期累积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和影响,以及世代相传的完善和补充,能够自然的对居民产生归宿感,形成良好的交往尺度和空间划分。因此,借鉴的空间构成模式,可以改变或发展目前我们对交往、聚会等社会性活动的需求。

传统交往空间中,那些充分利用建筑、植物、街道营造出一个个宜人的情结空间,都是依据人的尺度建立起来。由于人性化设计加上居民的积极参与;生存的空间情感化与对象化。街巷中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传统街巷中的交往空间,居民赖以依存的情结空间,这也正是目前聚居环境中所缺乏的。

2、传统聚落交往空间要素分析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总结得出五种促成交往和防止孤独的物质规划条件,即无墙(矮墙)、近距离、低速度、同一标高、接近他人。用杨•盖尔的这五项原则来验证传统村落和城市现代住区可以发现(表1):

表1 杨•盖尔交往空间五项原则对比现代住区和传统聚落

传统民居聚落拥有形成交往的良好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那么现代住区应该以何种模式发展,才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继承下来,这就是下一步所要探讨的问题。

3、城市聚落发展模式——“加法大于乘法”

3.1交往活动标准常量

由于自然地貌等原因,聚落模式大致可分为线性聚落、块状聚落、复合式聚落。无论上述哪种聚落,都会有一到两条最主要的街道自始至终地串连起整个聚落,可简单归纳为一种模块单位。

我们可以拟定一个传统民居聚落交往活动标准常量“a”,来反映传统聚落中一定空间内的人群可进行交往活动的难易程度,拟定“m”为传统聚落空间一定面积中能产生适度交往活动的人口数,s为此空间内对应m的基底面积,则 。此常量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交往空间交往的难易程度,无论交往活动系数是大于a还是小于a,这个空间都不是最适宜交往的空间。

3.2 城市的乘法式扩张——城市交往空间的坟墓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爆炸型增长,城市规模也随即慢无边际地扩张,体现在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张不是对原始聚落单位进行简单的加法复制,而是进行以边界为基数的乘法式倍数增长,导致城市规模则是成指数型增长。

假设一个模式单位的用地,将其用地边界放大(Scale)n倍。则倍数增长得到的结果是,这个单位用地得面积将扩大到原有面积的n2,体积将扩大原有体积的n3倍。这种模式就是现代都市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道路为骨架对城市用地进行功能分割,形成大型居住区,大型商业区,文化教育区,生态保护区等。(图1)

由图1可看出,进行乘法运算的城市街道,无论是道路红线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上人的数量,都有了倍数式的增长。人走在街道上,眼前是望不到头的超宽街道,两侧将是高耸的大尺度建筑,人对街道空间的感受有了彻底的改变。

图1城市的乘法式扩张

生活在进行乘法扩张的城市中,各种超出人尺度的宽街道、大空间,承载了n3倍单位面积上生活的人。此时,这个空间对应的交往活动系数为 ,其中(n﹥1),所以a1﹥a。可知此种空间并非适宜进行交往活动的空间。

在此种大尺度的生存环境中,人们难以逐一相互了解,区域专署防卫空间也便难以形成,许多问题也相继出现,如人往频率的降低、住区公共空间的毫无生气、社区犯罪率的上升等等。

3.3城市的加法式生长——城市理想交往空间发展模式

仍继续使用上一用地扩张假设条件,即将模式单元的面积扩张至同样大的用地面积s•n2。这次改变用地增长方式,即使用加法式生长(Add)。以加法进行增长,得到的结果是,城市用地面积同样增长了n2倍,体积也只是增长了n2倍。同时,仍是以模块为单位的网状生长模式,保持了原有的聚落小尺度格局,是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生态共融的有机生长模式。(图2)

图2城市的加法式生长

进行加法运算的城市街道,无论是道路红线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上人的数量,都没有任何变化,而人处在街道中的感觉也没有丝毫改变。传统街区空间最富有特点和亲和力的就在于它的比例关系。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论中提出D/H=1(其中D是街道宽度,H是临街建筑高度)是一个界限。D/H1,空间的封闭感减弱,并随着比值的增大空间变得越开敞;而当D/H>3时,空间的封闭感完全消失,传统街巷空间的比例关系正好符合这一规律。

生活在进行加法生长的城市中,各种宜人生活尺度、生存空间,形成了规模小而集中的地域领地。这种地域领地中的人们相识相知,犹如一个大家庭,也便在领地中形成了无形的专属防卫空间。这个空间对应的交往活动系数为 ,可见进行加法生长的城市,仍然将可以提供最适宜进行交往活动的空间。

此外,传统街道多顺应地势而建,所以少有直线形态而常常具有微妙的曲线,道路的方向转折避免了视线的无限延伸,使线形空间产生亲切感,增加行人行走的趣味,同时亦增加了交往行为产生的可能。交通流量较小,人们多步行或骑自行车。这种慢速度交通状态下街道呈现安静祥和的气氛,拉长了行人通行时间,增加了人与人碰面的机会,同时亦增加了交往的可能。

4、小结

现今土地的高强度使用,使得城市必然走向乘法式的扩张,而不是加法式的生长。虽然将交往空间难易程度量化的方法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变量没有考虑进来,如还可以考虑加入时间变量t等等,但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希望在未来可以完善,可以作为新住区交往空间质量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曾坚,杨晓华. 试论全球化与建筑文化发展的关系[J]. 建筑学报,1998.

[2][丹麦]杨•盖尔. 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陶锋. 传统交往空间的再生与重构[D]. 江南大学,2007.

[4]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