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网络教学培养高校创新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网络教学培养高校创新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在当今网络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对其它学科的科学进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高校;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50-02

计算机应用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使得基于Web的在线教学系统成为现实。基于Web的教学系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大型、高效、共享的题库和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降低教学成本,减少人为干扰,减轻教师负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高校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1 搭构网络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畅通的教与学的沟通平台,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教与学之间实现一个方便、快捷、畅通的沟通平台。我院采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本教学网站选择了Windows平台下的网页开发软件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网页制作三剑客开发软件,为了实现动态网页后台管理目标,还采用了技术开发,运行该网站的服务器需要装上 Framework 2.0以上版本,并且需要IIS网络信息服务的技术。该教学网站采用从数据层到应用层,最后到用户接口层进行设计。该教学网站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分级别管理系统的前台、后台程序。

2)用户个人注册信息管理及的信息。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教程、教学课件。

4)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块设计,包括综合测试、上网IE、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基本操作、理论选择。

5)数据管理,包括删除数据,删除管理员等。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教学

本教学网站是采用技术和 Framework 2技术开发的动态网站。有后台管理和前台管理模块,网站在设计上采用从数据层到应用层,最后到用户接口层进行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基本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NCRE一级MS考试的内容,实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规范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主要内容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教程、教学课件;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块设计,包括综合测试、上网IE、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基本操作、理论选择。该网站突出了稳定、实用、操作简便、后台管理更新教学内容等特点。

该教学网站的设计突出实用、简便的特点,完全符合当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 发挥网络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教学网站的服务器选择Windows Server 2000/2003操作系统,它具有稳定、可靠,提供了大量的内置服务有,其操作界面更是直观简便,打开教学网站的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为现成的本机系统,方便学生用户随时随地浏览网站。因此网络响应速度快,服务器对整个平台提供后台数据库支持,管理员完成可以在任何一台工作机对网站教学内容更新、管理等操作。

我院部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服务器接入安装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实验室内进行网站教学,师生完全在网站内进行教学,上表是一些班级经过两年的教学检验结果。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网站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班级一级MS-Office过级率高于普通班约10%,实验班英语0802、日语0902一级通过率高达100%《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效果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国内外相同专业人才培养同质性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多在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实用性高级人才,使学生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校实现了“教考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师教学的方便,学生学习过级考试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论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54-155.

[2]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

[3] 曾庆娣.数字化交往与学校德育的变革[J].思想理论教育,2006(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