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应把握的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应把握的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开好主题班会,班主任把握以下要点

一、班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现实中,很多班会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压,有些班主任甚至认为班会可有可无。一方面教师为管理班级超负荷地低效工作,一方面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有利形式――班会却被忽视。加拿大资深小学教师史黛利斯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任何办法都不如班会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多。每周举行这样的班会很容易地便使教师掌握了一个最有效的工具。而且它如此简单,每周一次”。[1]对比两国的文化体制,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班会的定位存在根本差异。我们对班会的定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西方对班会的定位是:在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下,给学生适当的权利,激励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最闪亮的方面,增加自信心的地方;给学生平等参与决策,对各种规定、约束进行反思,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给学生承担责任机会的地方;给学生为班级建设做贡献的机会,增强班级归属感的地方,等等。[2]可以看出,前一种班会中,对学生的定位仍然显得被动,而后一种班会中,学生处于教育主体的地位。在班会时间,学生可以讨论学校里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切切实实遇到的问题,他们运用头脑风暴法为解决方案献计献策,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为解决问题负起了责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自己选择的解决方案,他们必然关注方案是否得到了实施,从而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

二、班会应进行学年或学期规划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境界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程,所以教师对主题班会的实施应有统筹规划意识,在学年或学期初做好相应规划。在规划时,可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学校的统一规划。一般来讲,学校会结合国际国内形式以及大型纪念日对全校某个阶段的教育主题作出统一的规定,有的学校还对不同年级的教育主题分别作了规定。班主任在制订本班的班会规划时,首先应结合学校的大规划进行思考和部署。第二个方面,学生的学段特点。学生的学段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某个年龄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其为切入口能够确保主题活动做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第三个方面,本班学生的思想脉搏。主题班会如果没有针对性,就会流于形式。班主任应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弄清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内容。主题是统领整个活动的灵魂,影响着活动内容的确定和活动形式的选择。选择主题应坚持序列性、针对性、教育性、时代性、自主性、趣味性、实效性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班会的灵魂是情感沟通

班会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和载体,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它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如果这个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触动,那它就是真实的教育,否则就是走过场。如何才能产生影响和触动,首先,在于教师选择了贴近学生心灵的话题,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情可触。其次,创造了一个能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安全氛围。在充满温暖、关爱和支持氛围的班级中,学生能够打开心扉,可以自在地表达观点、分享观点,毫无顾虑地提问,讲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动的是真心。再次,对话情境中隐藏着“认知冲突”或“情感冲突”。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在原有认知、情感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因此,如果一节班会只是你谈、我谈、大家谈,最后还是保留原有的认识水平,那就表明教育无效。在“我最喜欢的一次班会”征文中,有同学这样写道:“短短的40分钟里,我相信每个人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升华。我们在这40分钟内,听到了同龄人关于家的故事,不论是悲是喜,都会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大家在别人的故事里,也都或多或少地找到了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去爱护我们的家庭的方法。”一节班会之所以使学生在脑海里保存多年甚至“一辈子”,就是因为某个选题、某个活动甚至仅仅是某个画面拨动了他的心弦,使他对自己原有的认识产生质疑,并对教师引导的价值观表示认可,或者即使没有达到认可,也产生了认知冲突并引发了思考。

四、班会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学校德育的实质是将外部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外部行为规范要顺利转化为个人行为,需要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的一般品德心理特征,无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都是因参与道德实践而产生,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认识、明理进而发展的条件,因此,体验教育是活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和真实的感受,就不会产生心灵的触动,没有心灵的触动也就很难把想法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德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生活,但如果学生没有在生活中经历、比较、辨别、承受过,他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给他体验的过程就是给他一个成长的机会,经过实践、体验后产生的心理认同,才会使学生形成自律行为,进而转化为个体道德行为准则。在“我最喜欢的一节班会”征文中,有同学写道:“这次班会和以前我参加过的班会都不一样,以前班主任老师总是帮我们把所有的一切都设计好了,我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恰恰相反,老师让我们自愿报名,排演自己喜欢的节目,同学们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了。”可以看出,在参与班会的设计、筹备、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积极的个人情感投入,也因而获得了丰厚的认知回报,这种真实体验必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班会主题之外的教育同等重要

班会的教育意义不能仅仅框定在45分钟之内,不能仅仅框定在固定的主题之内。班会并不应只进行单一的思想教育,而是要对学生的情感、道德、智力以及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班会不仅要使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班会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公共演说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班会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合作、了解、理解的空间,有助于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而这个学习共同体反过来对学生又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制约作用,所有这一切才是班会的真正目的。例如,在一次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为主题的班会后,“使学生建立起自觉的社会公德意识,知道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帮助同学们提高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的目标得到了全体同学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表达了帮残助残的决心,在课后布置的习作练习中有同学写道:“在这个班会中,我看到了许多同学别样的光彩,使我对这个集体充满了信心,同样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很荣幸能加入这样的班集体。”

六、班会中教师指导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很多主题班会课上,只能见到学生的身影,学生主持,学生参与活动,班主任只是在主题班会结束前作一个简要的总结发言,肯定一下班会的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其实,教师不仅应做好幕后的指导者和最后的评价者,还应做现场的参与者。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是班级管理中的一员,也是学习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当教师以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参与班会筹划、演出、总结的过程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并做出及时的指导及调整,而且可以提供一个让学生走进教师心灵的机会,让学生不再把教师看做“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自己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如有同学写道:“第三个节目是相声,表演者是李老师和甄赫阳。这让我们看到了李老师快乐开心的一面,她完全成了我们中间的一分子,和我们一起说学逗唱。我忘记了紧张和拘束,笑得合不拢嘴,并带头鼓掌。”教师的一个角色扮演,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一次演出,都是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难道这不就是教师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吗?

参考文献:

[1][2]李茂.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