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触摸汉字的脉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触摸汉字的脉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1-0043-04

课前激趣:前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歌。”她就是我们中国文字。

一、整体观照,明确目标

1.游戏导入:先来看看古代的小朋友他们在读什么书?

PPT: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声律启蒙》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笠翁对韵》

设计解说:《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中国古代儿童蒙学教材,是训练对对子用的。课前热身以玩对子游戏来吸引学生,与课文紧密结合在一起。

2.教读课文:第一遍读有拼音的课文,第二遍读去掉拼音的课文,第三遍加上分隔号读出停顿(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第四遍用红笔圈出生字,提醒自己读的时候要留心这些生字,再读读课文。

设计解说:有研究表明,儿童识记往往呈现出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的特点,这是由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识字教学必须利用儿童形象记忆的特点,教孩子们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当孩子们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五六成时再分词组句,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学习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现代教学中字、词、句、篇的学习顺序是从分散走向整体,只适合于抽象思维强的成人。

二、追根溯源,析形索义

(一)理解汉字的结构

“短”字是左右结构,“矢”(shǐ)就是箭,甲骨文、金文的“矢”字,正像一支弓箭,有箭头、箭杆、箭尾。箭是武器,用来射伤敌人或野兽。在古代,矢和箭的含义稍有区别:木箭为矢,竹箭为箭;现在基本通称为箭。“矢”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矢”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箭”有关。

“豆”(dòu)是个整体象形字,古代的“豆”像一个高脚杯,中间一横是指示符号,表示里面装有东西。“豆”是古代贵族用来盛肉盛粮食的器具。后来从秦汉开始,“豆”字又借用来表示豆类作物,如“豌豆、豇豆”。“豆”字也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豆”字组成的字,大都与“食器、礼器、器皿、用具”有关。

“矢”(箭,表义)和“豆”(一种食器,表声)组合成了“短”duǎn字。为什么“短”要用这两个字来表示?在古代一张弓长六尺,就像我这么高;一支箭短一半,长三尺,于是,衡量长的东西用弓去量,衡量短的东西就用矢箭来量了。在横着用的工具中“矢”是最短的,竖着用的器具“豆”最短。所以要表示“短”(不长)这个意思,当然就用“矢”和“豆”两个字组成。

指导学生书写:播放“短”字的笔顺演示,大家边看边讨论“短”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字,整个字形要写得左窄右宽。先写左边“矢”,短撇;短横;第三笔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近似竖撇;第五笔点不要拖长。右边,“口”小,靠近竖中线,封口横在横中线上,最后一横长,延伸到“矢”的下面。在习字本上练习写两遍“短”字。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练的字。

设计解说:“短”字有12个笔画,用笔画教学法一笔一画去数,不利于学生理解,更不利于记忆。研究发现低年级的儿童无法完成对八个笔画的复杂部件的准确编码。教师应通过对整字的分解示范,帮助儿童进行以部件为单位的视觉组块记忆。随着学生对独体字认识数量的增加,就要尽可能地用部件分析代替笔画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运用已经掌握的字形来识记生字,分散难点;二是字形分析单位的数量越少,分析综合过程缩短,简化了识字的心理过程,提高了识记的效率;三是有助于儿童发现汉字声旁与读音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的有效联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部件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有效促进儿童对当下所学汉字字形的记忆,并且对儿童今后的写书技能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彰显汉字的生命

看图猜字:

老师引导:“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一只手,手掌下面一寸的地方加上一小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这个地方叫“寸口”,中医号脉的地方。“寸(cùn)”字是部首字。凡由“寸”组成的字大都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

一只手拿着丵(zhuó小樹苗)就像点燃的蜡烛,下面有烛座,表示“对着、面对、应对”的意思。应对必讲分寸,所以篆文把“又”字写成了“寸”。“對”(duì)是繁体字。简化字右边的“寸”不变,左边的“丵”换成了一个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符号“又”,就像简化的“鸡(雞)”字、“观(觀)”字一样,这种简化的方法叫“符号代替”。“对”的意思是我们俩面对面、对着,两个相对。

设计解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者设计一些教学辅助卡片,再现古人造字时的原生语境,对汉字进行文化溯源,从原始图画开始,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的发展演变,对汉字字形进行追根溯源,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感知:“实物图片—甲骨文金文—现代汉字”,以字义教学为核心,充分挖掘汉字以形表义的内在特点和汉字的规律,通过对形义联系中的文化蕴涵的分析去理解字义,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反过来再去巩固字形。让学生知道汉字怎么写,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消除了对汉字的畏难情绪,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从而提高识字质量。

(三)品味汉字的韵味

“冷”字是一个容易写错的字。把“冷”字拆分成“冫”和“令”,先强调容易少写一点的“令”字。教“令”字,利用字源图片,一个人坐在屋内发号施令;展示字形的演变过程,金文跪坐的“人”画得惟妙惟肖,小篆下面的“人”已伪变了,楷书下面跪着的人变成了“マ”,千万不要忘记那一点,像跪着的“脚”。“令”(lìng)就是命令,发令,号令。“令”字比“今天”的“今”字多了一点,记住要多写一点,这只跪着的脚哦。

水冻结成了冰块,这两点水“冫”(bīng)就像冰块,就是冰冻的意思。“冫”是个部首字。有“冫”旁的字大都跟冷冻、冰、寒冷或者凝固有关系。

“冫”加上一个表示读音的“令”字,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形声会意“冷”,“冷”就是“寒冷,冰冷;冷淡,不热情”的意思,跟热相对。“冷热”是一组反义词

组词:冷战 冷静 寒冷 冷门 冷暖 冷落 冷清 冷漠 冷淡 冰冷 冷峻 冷水 冰冷 冷汗 冷冻

成语:不冷不热 残羹冷饭 炒冷饭 打入冷宫 放冷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忽冷忽热 冷板凳 冷嘲热讽 冷嘲热骂 冷冷淡淡 冷冷清清 冷眼旁观 冷言热语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闲言冷语 心灰意冷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坐冷板凳

设计解说: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体现了我们的祖先观察大千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折射了先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昭示了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构形,向人们诉说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师力图从汉字源流演变的角度生动地为学生解析汉字,形象具体地再现汉字的构型与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汉字、热爱汉字。

比较“氵”和“冫”:“氵”是水流,是液态的水;“冫”是冰块,是固态的水,凝固了的冰,表示冰冷。“水”是个象形字。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流,旁边的几个点儿表示水滴或浪花。“水”作部首出现在字的左边,由三个水点儿组成,叫做“三点水”。

“氵”加上表示读音的“炎”字,就是“冷淡”的“淡”。为什么“淡”有“氵”呢?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只要遇到水,味儿就淡了。“淡”就是味道淡薄,味儿不浓,跟浓相对。“浓淡”是一组反义词。

设计解说:当我们站在一个文化的角度来讲一个字,让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激起学生对古老文明的敬畏,孩子们记住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字,同时还有对汉字的审美和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感受,这开启儿童的多元智能。这也许才是教育的价值理性。教汉字更要教文化,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字则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剖析,让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激起学生对古老文明的敬畏。

瞧,熊熊的大火烧起来了。“火”(huǒ)在字的下边时多写成四点“灬”(部首变体),叫做“四点底”。天冷的时候,古代人怎样取暖呢?古代人们烧火取暖。你瞧,火烧起来了,好暖和,好热哦。古代人拿什么来烧火呢?树枝、柴火、树木。烧火取暖做饭也要烧掉很多木柴,木柴烧掉了就没有了。怎么办呢?

瞧这个“热”(rè)字,甲骨文和金文还没有发现“热”字。最早的热字出现在篆书里。

瞧这个篆文“热”字,火上面是一个“埶(yì)”字,“埶”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弯着腰在种一棵树,这就是“埶”字。

瞧这幅字源图片,“火”字上面还有一幅画,咱们用彩色线条画一画:蓝色的线条是那个弯着腰的人;金黄色的是他的手,有五个手指头呢;绿色的是一棵树苗;棕色的是泥土。这个人弯着腰拿着一棵树苗栽进土里。“热”字描绘的就是人们一边烧火,一边栽种树苗。瞧我们的祖先环保意识多强啊。我们的祖先创造“热”字在告诫后人燃烧木柴取暖做饭,千万不要忘记植树造林。

设计解说:教师的娓娓诉说,引导学生直接触摸汉字,理解字义,领悟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此时“热”字在学生眼中绝不是枯燥符号,而是一个生动的情景、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此学生在浑然不觉中沐浴着中国璀璨的文化,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能不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吗?

下面这是个象形字,画的就是一颗心脏。古人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用它代表思想、意念、感情。

“心”(xīn)旁在字的左边时写成竖心旁。有“忄”旁的字大都跟心理活动有关系。

“忄”加上表示读音的“青”字,就是“感情”的“情”(qíng)。你能用“热情”说一句话吗?

设计解说:儿童的思考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是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所以,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特别是不要对汉字中不认识的部分、字形复杂的部分做详细的分析,而应通过各种形式,在整体感知中把握字形。过度的穷尽字理的解释也会挫伤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把握规律,形成能力

(一)课内巩固

6个生字学完了,再来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今天学习了的6个生字,给生字“搬了个家”,看看你还认识吗?

设计解说:随文识字能赋予生字新词以具体的语言背景,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识记,但由于分散,容易让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淡忘了识字学词的学习任务。因此,分散识字后还得来个集中复习或回归语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识记生字词上。分散与集中优势互补,识字学词的效果才会更佳。

(二)拓展形声字

氵:江河沙浅酒

我们做个游戏吧,来认识几个带有“氵”的字。想一想:这几个有“氵”的字你认识了几个?

有“氵”的字大都跟水有关系:

在古代,“江”特指“长江”,现在的“江”指大江大河。

古代,“河”专指黄河,现在“河”就是河流的通称。

水边、水里散落着许多细碎的物体,这就是“沙子”。

这是“浅”字,水不深。

“氵”指用泉水、稻谷、曲(酒饼)酿造而成的酒水;“酉”指八月是农事完毕、谷类丰收、天气转凉、酿酒的最佳时间。

学习形声字有个巧妙的方法:你瞧,我们认识了“氵”,就可以举一反三很容易地认识“氵”家族里的成员。

设计解说:前面我们进行的随文识字,也就是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但是忽视汉字自身的规律,影响识字的速度。在这儿我们集中识字,采用基本字带字的办法,引导学生掌握偏旁部首,教一个“氵”,带出一组字“江河沙浅酒”。这样的部件识字法化个体识字为整体识字,简化了识记过程,实现了思维形式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符合儿童的识字心理。这些方法的糅合,提高了识字效率,保证了识字质量。

(作者单位:龙马潭区泸化小学,四川,泸州 646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