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到文化沙漠去垦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到文化沙漠去垦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填平中国社会的文化洼地,植绿文化沙漠,需要一批踏实的实践者、垦荒者。

青石镇在蕲春县,蕲春隶属湖北黄冈,那个以高考闻名全国的地方。在青石镇,有一所立人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总干事叫李英强,这位生于1979年的青年喜欢留一撮山羊胡子,这让他在人群中很特别。更为特别的是他的想法。他想通过图书馆,“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

北大硕士李英强有机会成为都市白领,然而,他成了一条反方向游的鱼,回到了生养他的乡土。

建立图书馆的想法源自五年前的旅行,火车窗外凋敝的农村让他感慨。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他选择了回到乡村,拯救荒芜的精神世界,因为“我是农村考出来的”。

4年,8个省,13座名叫“立人”的公益图书馆,李英强借助社会大众的帮助,让农村的孩子们通过阅读好书了解广袤的世界,而不是沉浸在网吧、电游中。

在坚守的寂寞和村民的不解中,立人图书馆提供阅读服务,开展乡村教育,举办读书会、电影会、冬夏令营、义工组织、访问学者活动。李英强理想中的乡村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学习中心,还是一个精神家园,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

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不只体现在经济、在社会福利,更在公共文化服务上。随着青壮年进城,人们会发现――农村文化市场越来越凋敝。农村越来越不热闹。

没有了高跷舞龙,没有了露天电影。逛大集,除了低俗的文艺表演就是盗版碟片,乡村文化的整体失落已成不争的事实。而文化下乡,如同撒味精一般掠过田野,昙花一现,匆匆而过,不足以融入乡村文化世界之中。

这样的背景下,李英强的选择带给人们希望,这份希望,关乎重建乡村文化的尊严。

亟待加强的文化服务对象,除了农村留守的38(妇女)、61(儿童)、70(老人)部队之外,更有进城务工青年。

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相较于“扛着蛇皮袋进城”的父辈,“拖着拉杆箱”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更为迫切。

《湘潭晚报》曾做过一份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三成受访者“不满意”。在回答“希望能够得到哪些文化活动”问题时,超过半数的青年选择了“看电影”。

让农民工拿出近乎一天的收入换一张电影票,相当不现实,当前的文化消费市场让低收入的他们捉襟见肘。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后,文化生活仍然匮乏, “干活累,没事睡”是他们生活的写照。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依次为看电视、听音乐、聚会、睡觉、逛街、上网聊天,处于文化市场与公共服务的夹心层的他们,文化饥渴谁来解?

“我们必须像关注农民工讨薪那样,关心维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权益。无论如何,不能让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沦为‘孤岛’,荒为‘沙漠’。”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的观点,发人深思。

在北京朝阳区,一群打工青年组建了“北京工友之家”,致力于服务打工者群体的教育与文化生活。和“工友之家”宗旨相似、方向不尽相同的组织还有不少,比如由一线劳工组成的深圳羊台山青工艺术团、比如探索大学教育在进城务工人员教育中的可能性的北大平民学校。

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进城农民工文化消费的洼地崛起,既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农民工从以老乡、工友为纽带维系的生活圈中走出来,在社会融入、自我治理、公共参与中成长。

当然,填平中国社会的文化洼地,植绿文化沙漠,除了高层动员、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之外,更需要一批踏实的实践者、垦荒者。

这个时代更呼吁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像李英强一样,更多的公益组织像工友之家一样,到文化沙漠去垦荒,消弭文化鸿沟带来的阶层割裂,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