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焦“理答”,彰显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焦“理答”,彰显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我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为自己不能及时关注学生回答中的问题而扼腕叹息。学生的回答其实正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呈现,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倍关注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是尽可能地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往前推进,如果能完成预设,就觉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再完美也是有缺失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答就显得非常重要。

何谓“理答”?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评价,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继的学习行为。”我觉得教学过程就像是打乒乓球,教师提问,就像是发球,学生回答问题,就像是接球,同时又把“球”推给了教师,“球”指的是学生的发言,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老师必须具备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素质,即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这就是教师的理答过程,也称为“教学反馈”。

而教师的理答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思想,最近在观课时我特别关注教师理答的方法,也学到了不少妙招,不妨与大家分享。

一、 刨根究底,穷追不舍

【案例】在执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教者让学生交流描写孔子对水的情谊的段落,一名学生回答说:“我从‘孔子遇水必观……’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老师及时追问:“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回答:“有情谊。”老师继续追问:“哪个词看出了孔子对水的情谊?”学生继续回答:“遇水必观。”

【思考】教师都希望学生的回答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上,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案例中,学生在老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逐渐明晰了思路,这种追问的方法是许多老师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更是我们老师理答的一个法宝。

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案例】同样是周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一课,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学生回答说:“我从‘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她好像有情义……’想到了……”可是想到了什么,她却说不下去了。老师追问:“想到了什么?你从‘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想到了谁?”该生竟然回答说:“老师。”周围一片哗然,其余的学生急于替她发言,老师连忙把话筒对准旁边的同学,示意她帮忙,学生脱口而出:“母亲!”

【思考】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这时,如果硬生生地与学生拉大锯,课堂必会陷于僵局。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否定学生,又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回避或忽视学生不正确、不适宜的答案,这也不是适宜的做法。这时,请周围的同学帮忙,会让一场尴尬于无形中化解。真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三、 总结归纳,明晰答案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让学生说说由古诗想到了哪些成语。学生文思如泉,回答精彩纷呈:“孜孜不倦、绳锯木断、十载寒窗、悬梁刺股……”陈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同学们的成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容学习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一类是形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

【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回答过于零散,虽然看起来是百花齐放,热闹非凡,但是没有条理,思路不够明晰,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及时地总结归纳,有明确的指向,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楚,答案更加明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策略。在新课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许多老师不敢给予学生明确的回答,有时含糊其词,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样搞得孩子也一头雾水。其实,孩子跟我们成人一样,在回答后很想知道对错好坏,这时老师的应答应尽可能明确一些,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 拨乱反正,生成惊喜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一课令我深深陶醉,她对教材的理解和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艺令人佩服,其中有一个细节令我记忆犹新。在“讲亲人”这一环节中,一名同学深情地说:“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窦老师追问:“你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女吗?”那名女同学犹豫地回答:“应该是!”窦老师及时发现了问题,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继续追问:“不应该这么说话,你是唯一的孙女吗?”没想到女同学说:“不是唯一的。”窦老师说:“他们爱你吗?”女同学感动地说:“虽然我不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女,但是他们很爱我!”窦老师继续引导:“是呀,大娘也很爱她的小孙孙,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多么伟大的爱啊!”

【思考】课堂可以定义为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儿童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作出的猜想、发现等等,必然带有自身的特点,融进了自己的价值感情。这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不可取的,是错误的,但常常是他实现问题最终正确解决而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认知起点出发理解他们,从而尊重、接纳他们的想法、做法,并从儿童的“错误”中分析了解他们思维的线索,努力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用既定的想法、做法,用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生硬地套住学生的思路,迫使学生的答案“入格”“入轨”,说出教师或教材上的标准答案。这种及时的拨乱反正,反而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大娘对志愿军战士伟大的爱,生成了意外的惊喜。

当我们聚焦理答过程,就会发现教师的理答方法有时真是妙不可言。在巧妙的理答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精彩,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其主体性地位更得以凸显。教师的理答不仅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更能让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让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空中楼阁。让我们都来关注理答过程,学会做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专心地与学生“抛、接球”,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思维碰撞、精彩纷呈的美妙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