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思维训练 提升作文品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思维训练 提升作文品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都比较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写作能力”呢?简单地说,所谓“写作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思想感情动于“中”(内心),语言文字形诸“外”,一篇“文章”就形成了。语言文字的问题是“形式”的问题,和作者文字素养的功夫紧密相关,这里姑且不论:思想感情的问题是“内容”的问题,和作者的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质量。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口。”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思风发于胸臆”,才能“言泉流于笔端”。作文的一挥而就,来自泉涌般的思绪,即高效率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抽象思维能办强,语言表达就深沉准确,逻辑严谨;形象思维能力强,语文表达就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十分重要。

一、思维的清晰性

在作文中,用词语表达概念,用句子做出判断,用句群进行推理。思维活动在作文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均表明,人们在打算说些什么的时候,思维活动总是先于语言表达的。怎样开头,怎样承接,分多少层次,划多少段落,如何过渡照应,何先何后。何轻何重,怎样点题,如何结尾等等。这些要在头脑里经过思维加工安排。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本身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对事物的这种内在联系,固有规律认识得越清晰、越透辟,反映起来才能越清晰、越有层次。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谁思想得越清楚,谁就说得越清楚”。语言含混则反映出思想的含糊和混乱。思维清晰,能促进作文表达质量的提高,同时,作文的过程,也有助于把零乱的思维条理化,使自己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丰富。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先把自己想写的、想反映的问题确定下来。也就是先确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有了,再围绕它去组织语言,也就是毒写。在写的过程中,组织语言是一门艺术,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想清楚再写”(叶圣陶语),通过锻炼,提高自己思维的清晰性,反映在作文中,就能逐步做到用词造句准确无误,明白易懂:由句子构成的语段则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好文章是语言的自然流动,是结构、思路的上承下接。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的作文,即使立意“旧”点,内容“薄”点,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而语言滞涩嗦、行文不顺的作文,即使其立意再新颖,内容再充实,也很难拿到高分。有些考生作文层次欠缺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心中没谱,文章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倒置,或喧宾夺主。所以,作文要想取得满意的分数,首先必须做到思维清晰、构思合理、语言顺畅。

二、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的意思,就叫“深刻”。“见”和“发”相比,“见”是更为重要的。“见”就是发现,就是创造。如果在生活中没有深入的感受,没有透辟的认识,没有独到的见解,那就很难谈得上什么“深刻”。如果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了美,从普通事物中见到了本质意义,比其他人观察得细、研究得深。琢磨得透,作文就能获得较为深刻的主题,就有深度。就能出类拔萃。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就是说,首先想到的意思,也是最容易想到的意思,多是“陈言”即一般化的、老一套的东西,没有新思想,新发现,应该“扫去不用”,“第二番”想到的意思就比较深入了,不再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了,而是正确的、纯正的思想。但是,这样还不行。不能满足于仅仅是正语,而应当再进一步研究、考虑,这才是真正的精语,精彩独到的意旨。这第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渐深化、主题渐次深刻的思维过程,,是很符合通常的作文规律的:想得不够,往往把“第一番来者”当做主题加以确立。是作文不够深刻的重要原因。千古文章“意”为本,文章应该有“深意”。追求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是考场作文胜人一筹、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出类拔萃,先声夺人,永远是考场作文的高分之路。考场作文要写出层次和深度,一定要注意结合哲学的思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作文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思维是复杂的脑力活动,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思考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这样才能写出见解深刻的优秀作文。比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好奇心》,就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个人和人类世界进步的同时。也常常为我们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如此立意。就可以反映出考生思维的全面与深刻。

三、思维的发散性

中学时期是发掘大脑潜能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时期。当前推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善于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展开联想比较。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提高作文的品位。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多色彩的,我们在全方位审题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构思立意,这样才能标新立异。扬长避短。摈弃人云亦云。达到彰显个性。发散性思维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把所考察的事物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加以研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位高三学生面对《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一高考作文题,反弹琵琶,站在立论的“对立面”上,他指出:“毁树也不能说容易。一颗弱不禁风的小树苗,毁之容易,但是,当它长成苍天大树是再毁它就不易了”。接着,他从树的象征意义出发,以人民军队的诞生、成长、壮大,终于成为保卫祖国的伟大长城为例,论述了树只有长大才不怕毁的道理,立论新颖,发人深思。1991年高考小作文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画的一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或描述一个画面、场景,一些思路狭窄的学生不善于尽可能多地想象出一些“圆”的物体,大多数人都把那个“圆”想象成了一轮又大又白的炎炎烈日。可以想像,阅卷老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反复经受着这些“炎炎烈日”的“曝晒”,会是什么感受。而那些思路宽广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却能从日常生活,大干世界的形形的“圆”中,精心择取,选材立意,考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囿于思维定式的发散性思维对作文的重要。

在作文中,除了上述三点对思维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注意思维的敏捷性(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批判性。平时的语文课堂是学习和训练的基本途径,此外,还应当抓紧阅读、说话、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等各种机会,作思维能力的自我锻炼。一篇文章立意所能达到的高度,一般说来都是和作者在哲学思想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我们只有好好训练自己的思维,使头脑这个“加工厂”更敏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因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