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处写相思,微里见深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处写相思,微里见深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语言优美绮丽,“诗词警句,满口余香”;感情细腻缠绵,“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极具阴柔婉约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注重细节的刻画,更使文章摇曳生姿,动人心弦。下面,我们就从细节刻画的角度,一起来欣赏其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景物细节渲染离情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一折中,作者巧妙地将笔触落在细处,精心设置了一个只宜别离的场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词中,无论是衰草寒烟,还是黄花碧天,字字处处里,无不是清冷的色调,凄怆的氛围。秋天往往让人伤感而寂寞,曲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句,作者信手将秋景中最具特色的四个细节截取出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点染出浓浓秋意,为崔莺莺和张生的分别,设置了绝佳的背景。仰视“碧云天”,寥廓苍茫,顿生孤独;俯看“黄花地”,满地菊堆,凭添惆怅;“西风紧”,木叶纷飞,倍感凄凉;“北雁南飞”,声声催回。可张生就要北上,此刻长亭,明日天涯,叫人情何以堪!怀着对爱人深情的眷恋和对婚姻未来不可期的的恐惧,在昨天那个不眠之夜,她泪水不断模糊了眼睛,流了又拭,拭了又流。此时此刻,眼前的满川“红于二月花”的枫叶,不正是自己悲痛的血泪所染?这幅画面,色彩热烈。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细节描写中,美的意境营造出悲的气氛。

再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一句,夕阳将落,古道静寂,阵阵秋风中,马儿的嘶鸣是这个安静场景中唯一的声响,离愁更浓,悲情更盛,主人公满腹愁怀被这细节衬托得愈发缠绵浓烈。本文中,作者用信手拈来却精致独到的景物细节,将离愁尽情融会进去,让读者在衰草寒烟中体会别样的清冷凄怆之美。

二、动作细节倍添惆怅

动作是内心的外现。当离别到来,崔莺莺面对与张生的别离,愁肠百转,五内俱焚。这种缠绵悱恻的内心情感,经过经典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来,更增无穷韵味。

“滚绣球”中写“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马上的张生勒马慢行,车上的小姐催车快随,一慢一快的细节里,那一种难分难舍,那一种缠绵心绪,在简单的细节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叨叨令”中,先是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闷气;进而又说无心梳妆打扮,从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此处是想象别后情景,睡里相思,泪中愁肠,这该是一种怎样缠绵动人的情感啊!这样经典的细节,唯有多情多思的崔莺莺才做得出,也唯有王实甫才写得尽。

再如当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会见后,送别的酒宴开始了。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莺莺和张生不能尽情表露自己的感情,他们只能感叹、悲伤,“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莺莺柔肠百结,对张生有百般牵挂、万般叮咛,可是也只有在母亲离开长亭之后才敢开口。从小的教养与当时情境决定了她“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想在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不能想在什么地方说就什么地方说,不能想对什么人说就对什么人说”。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将一双小儿女腹内深情、眼前愁绪,刻画得无比生动。读这样的细节描写,人物如在眼前,呼之欲出,令人心生爱怜,又不禁为他们的别离而生叹惋。

三、心理细节缠绵动人

《送别》一折曲调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皆自道而出。心理细节描写处处可见,句句经典,令人在读时感叹唏嘘不已。

“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若非经历分别之苦,若非身受相思之刑,谁能将小儿女细微缠绵的相思之情以如此方式写出?“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一般写离情时,酒食无香,味如泥土,是最常见的写法,而作者于旧中翻出新意,“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吃这酒食竟连土气息泥滋味也不能尝出,可见主人公内心何等煎熬。“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一“添”一“恨”造就了诗句的气势,离愁的泪水多得能从黄河溢出来,离别的哀怨比华岳三峰还要高,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而这强烈的哀怨之下是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对不可知的未来的彷徨,对“昨日成亲,今日别离”的张君瑞的不舍。

此折中或浓或淡,时明时暗,若隐若现的离愁别绪相互参差着,有时婉约如水,有时强烈如火,隐现不一的表达方式使文章像一杯美酒,越喝越香,越品越淳。太多心理细节描写中,作者用自己一枝妙笔,将莺莺小姐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无比生动,将一双璧人分别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情感细节字字生辉

在《送别》一折中,王实甫将崔莺莺的情感写得细腻传神,婉转动人,字字生辉,读之情飞神动,满口余香。“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一“恨”一“迟”中,写尽莺莺的满腔痴情;一“怨”一“疾”中,满怀愁绪从纸上跃然而出;四字细节里,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恋、不舍、缠绵奔泻而出。两相对比,将深深相恋却不得不分离的一双小儿女的心事,写得缠绵悱恻,真实动人。这样细腻的情感,这样婉转的心思,也许,只有王实甫才写得尽、绘得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样的嘱托里,小女子细腻的心思、细腻的情感纤毫毕现,令人心生赞同,又不由莞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

明初戏剧评论家何元朗曾说过:“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若《西厢》,才华富瞻”,“为情词之宗”,为“丽曲之最胜者”。品读《长亭送别》一折细节,如饮美酒,如赏佳木,口齿生香,内心如醉。无怪乎王世贞在《曲藻》中评价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