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类高职昆曲专业语文教学中“文”与“戏”的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类高职昆曲专业语文教学中“文”与“戏”的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昆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艺术类高职昆曲专业语文教学必须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学实际,改革教学内容。文章重点探讨高职昆曲专业语文教学中“文”与“戏”结合的课改新模式。

【关键词】职教 语文 教学改革 昆曲人才

为保护昆曲,文化部专门制定了《保护和振兴昆曲十年规划》,昆曲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指出人才是关键。艺术类高职昆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昆曲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要根据昆曲专业的特色,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教学更应如此,刻不容缓。

如何创造性运用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类职业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专业教学实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到文化课为专业教学服务。

一、昆曲地位及人才需求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老而高雅的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

目前,昆曲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社会文化背景迁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戏曲开始不景气,传统戏曲普遍受到冷遇,昆曲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虽然联合国吹来的东风让我们看到了昆曲曾经的辉煌,但我们更应正视昆曲的发展。大力培养新一代昆曲人才是昆曲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昆曲人才应具有高水平的表演才能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创造力和勇于改革创新戏曲艺术事业的气魄。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昆曲人才的艺术职业学校,在平时文化课教学中需要如何努力,才能更好地和昆曲人才的培养接轨呢?

二、艺术类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艺术类职业学校文化课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此现状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无高考压力,使语文学习的短期目标缺失,长期目标又难以形成;三是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较认真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

最近在高职昆曲表演专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个现象,让笔者想到了一个可以尝试进行改革和探索的语文教学模式,将语文课和专业“学戏”课相结合,简称“文”与“戏”的结合。

三、教学改革中“文”与“戏”的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既然目前所用教材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那么可以结合专业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内容。笔者提出“文”与“戏”结合的教学改革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昆曲专业大多数学生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无高考压力,觉得文化课不需要花心思去学习,但普遍对自己专业感兴趣。语文课上,偶尔会看到2008级昆曲学生在座位上比划专业课上的手势动作,嘴里似乎还默默背词;2009级昆曲班中,在讲《牡丹亭·惊梦》片段,提到“春香闹学”中的老生陈最良时,一位游离课堂之外的学生突然说:“老师,陈最良是谁呀?”当跟他解释的时候,他听得很认真。这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说明学生对和自己专业相近的内容普遍感兴趣。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以这样的兴趣点来组织语文教学,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二)有助于学戏课的理解和掌握

古典戏剧剧本毕竟带有点文言性质,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障碍,在上2009级昆曲《中外戏剧作品选读》选修教材时,问及学生《牡丹亭·惊梦》中的台词,“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如何解释时,许多学生都说不懂。而部分学生其实正在学戏课上学唱《惊梦》片段,这说明学生在学戏过程中并未对唱词有准确的理解。语文课的讲解和分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三)剧本的文学价值普遍较高

昆曲剧本内容非常值得学生精读和欣赏,其文学价值绝不低于其他选修教材。况且从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就进入到选修阶段,在学生开始学戏课之后,与其选修其他内容不如选与学生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古典文学剧本,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徜徉在古典戏文中,提高学生文学修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戏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语文应用和审美教育两种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双重任务。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百戏之祖”,形成了东方独有的文化审美特征,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剧本继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文辞典雅。学生在专业课上所学经典折子戏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游园》《长生殿·小宴》《水浒记·活捉》《浣纱记·寄子》《白蛇传·水斗》等。

将经典昆曲剧本作为语文课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昆曲剧本内容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更好地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戏曲文化,提高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还可以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从戏曲表演者所具备的能力来看

明代戏曲家潘之恒常年观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戏曲表演的审美标准,提出“才、慧、敏”的范畴概念。所谓“慧”,指演员所秉含的内在理解能力,即“一目默记,一接神会,一隅旁通,慧所涵也”。

汤显祖,昆剧表演理论的真正奠基人。认为艺人只有在舞台上自觉地流露出角色真实的内心情感,才有可能使观众在观赏中进入忘我的境界。要准确体验角色的情感,艺人对剧本必须想方设法“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

关于扮演,李渔提出,演员在演剧之前,首先要“解明曲意”,即细致深刻地领会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

潘之恒戏曲审美标准中的“慧”,汤显祖二度创作理论中“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以及李渔的“解明曲意”,都在向我们阐述一个真理,即作为昆曲演员必须精确地理解剧本内容,洞悉剧本中角色的情感,最终在舞台表演时才可能“舞蹈者不知情之所由来”,使“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而以上所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用心培养和积累。这对于正在学校学戏的学生来说,最好的训练和积累过程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和培养。

(六)可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论》的论述,有效教学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效率,以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做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语文课堂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始终给学生一种吸引。

“文”与“戏”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吸引力的指引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文”与“戏”结合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和戏文教学两门课的考评机制要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探索一种更加适合改革之后的教学考核和学生成绩测评模式。

(二)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戏剧剧本的研究,拓展戏剧专业方面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要和专业老师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上课内容和方式,如何让“文”与“戏”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

当然,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分步落实,需要教学的循序渐进。相信凡是真心致力于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能力,也愿意去钻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文”与“戏”的结合,是艺术类职业学校尤其是戏曲表演类专业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值得探讨的课改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新雷,朱栋霖.中国昆曲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渔.闲情偶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4]周兵,蒋文博.昆曲六百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