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式\杨式太极拳的比较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式\杨式太极拳的比较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其意为:阴阳是世界存在的原因、内涵,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是变化发展的基础,是生与死的本始。“动静结合”强调“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动中求静”“静以含机,动以变化”其动与静辩证统一,体现出太极拳的内外变化与哲学范畴中事物运动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的两种基本状态相吻合。

太极拳理论的阴阳变化观念受道家哲学的影响直接来自《太极图说》。周氏《太极图说》,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陈式与杨式太极拳用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克致胜。

太极拳由内到外,从精神到型式,无处不有阴阳,是对立统一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这一哲学思想是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依据,是陈式与杨式太极拳不可超越的整体统一。

1.2形神统一

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统一体。陈式与杨式太极拳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着重要作用。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现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今,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由此可见,“意动身随”“形神统一”是陈式与杨式太极拳存在的又一共同特征。

1.3 圆弧运动

陈式与杨式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基本是圆弧形。太极拳动作的圆弧形来自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好比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自传,有整体的圆圈运动,也有个体的圆圈运动,圆与弧的连绵,均是太极图“无极”的形象体现,这“无极”要求练太极者外型圆弧而心胸更比辽阔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

2 陈、杨二式的差异

陈、杨二式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其特点上。

2.1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2.1.1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陈式太极拳的抽丝劲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形状,这是曲直的对立统一。由于在作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螺旋形象,因此,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决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2.1.2腰脊带头、节节贯串

陈式太极拳在运动中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只是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才能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跨、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

腰脊带头这一特点,从陈式太极拳的演练中可看出,腰脊领先于其他部位,并同时与周身协调运转,完整贯串,正如《拳论》所说:“运劲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陈式太极拳另一重要规律是尾骨长强穴微向后翻,虚拎顶劲、含胸拔背。

2.1.3手法与背法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在往复运动之间要运用摺迭弥补其间,使前后动作呈现曲线缓和地联接。摺迭的作法是运动到尽头时,将要做下一动作之前,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先向上一摺,再往后一迭,然后在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且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

在进步退步时,用“辅换”来弥补其间,使前后步法也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转换的做法是,迈步向前或是退后均不可直线地直进直退,而必须在前一步到后一步之中嵌进一个转换。

2.1.4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及间有发劲动作

太极拳在总体上都要求刚柔相济是一至的,但表现出刚柔相济及从刚柔到快慢上来看,则各具特色。

陈式太极拳力求把僵硬劲化为柔软劲,使身体“松”,意为由放长身肢来达到松开,由松开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则成为绷劲,绷劲正是陈式太极拳要求的弹簧劲。这种弹簧劲的加强,就是陈式太极拳所要求的刚。

动作的快慢相间是技击所不可少的。快慢动作时仍要沉着,沉着的快才是陈式太极拳要求的快。凡在转关摺迭处应慢,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向快上运动,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快慢相间的变换。

陈式太极拳还具有腾空及发劲动作,如飞脚、掩手肱捶等,在发劲时要求慢快柔刚转换极强、极快、如弓弦脱扣似地一振而发。

2.2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身躯中正,动作简洁和顺、平正朴实,结构严谨,兼有轻灵沉着,运动速度均匀、流畅;初学者练时由松入柔,刚柔相济。

杨式太极拳无瞬间发劲及腾空动作;强调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上下协调,但与陈式太极拳相比,无明显腰部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