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化政策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化政策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市场变革和规范商业竞争的主要经济组织。应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创新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集群便是众多具有竞争优势的合作的首选模式。本文在阐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特征及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化 政策机制 竞争优势 政策建议

一、集群的特征及竞争力优势分析

(一)集群的特征

当前,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创新产业都呈现出了产业集群的现象,美国硅谷、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波士顿微电子产业集群、底特津汽车制造业集群、英国剑桥工业园、北京中关村等等,都是世界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案例,产业集群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系统,这些源于协作和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性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集群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别于单个企业和市场机制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之间既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又存在着合作的关系,通过横向的经济协作和纵向的专业化分工来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弹性专精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实际上,集群也可以看成是由生产部门、相关产业部门、辅部门、支持机构等组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部门结构的生产体系。

第二,产业集群中大型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这里强调中小企业为主,并不意味着忽视大企业,一些大企业甚至是跨国企业就是集群中的很多中小企业通过优势积累发展而成的,正如随着集聚优势的不断增强而发展成为大型龙头企业的德力西、正泰等。但是,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其生产的柔性专精,中小企业作为强调分工协作的组织方式,是大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大企业的过多存在会因为过度竞争的存在而削弱集群内的协作,因此,大企业的存在或者出现,并不能改变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特征。

第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其集群整体的竞争实力是由其柔性专精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尽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互之间充满了竞争,但是为了能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能够形成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合作才是集群的主要方式,集群内一般不存在等级体系,没有占统治地位的企业,更多的是作为整体面对外部竞争。人力资源、技术和基础设施都是集群内的企业共享的资源,而集群外的生产者却无法享有。集群共同体的追求的不是个体的效用最大化,而是共同分享通过市场。这种建立在信任和承诺基础上的运行机制,使产业集群在面对外部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第四,产业集群内表现出很强共同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根植性。这里的制度环境从广义上讲,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结构。制度环境虽然会因宪法和法律的修正或公众偏好的改变等原因而发生变化,但是它改变得相对缓慢,因此,在分析制度变迁时,一般都是假设制度环境是不变的,将其视为一个外生变量。根植性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是各异的;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基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历史、人口、气候、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的社会网络,,是不可移植的。

第五,产业集群内存在着通过技术外溢的方式能被所有中小企业消化吸收的创新氛围,这种氛围优于外部鼓励的企业,能够很好地激励集群内的所有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知识更新。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处于集群内的横向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仅仅存在质量和创新差异的相似或相同产品,为了创造和保持产品差异化就必然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处于集群内的纵向企业还担负着上游或下游企业的创新需求,自然也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和创新自身产品。尽管这两种创新主体分别是横向企业和纵向企业,但是在集群内部并不是孤立进行创新,而是通过合作开发及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协作的。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优势分析

第一,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群所体现出的规模经济与集群外部一般企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别。集群内部的企业具有鲜明竞争特征的同时,更具有企业与企业之间鲜明的合作关系。由于交易费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要彻底消除交易费用显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易费用不可以降低。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和技术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两种主要力量,正如诺斯所说:制度所提供的交换的结构,加上所用的技术决定了交易费用与转化费用。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有利于集群各个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可以充分利用品牌效应从而开拓市场。品牌是质量和特色的总和,不仅成为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中脱颖而出的有利武器,而且已经成为了企业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保证。中小企业集群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是众多企业品牌的集聚和提炼,与单个企业所具有的微不足道的品牌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各个企业迫切需要能够形成市场的基础条件,集群的出现为区域专业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保证从而助推集群内企业的加速发展,也进一步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优势。

第三,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单打独斗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

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稀缺而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即使自身能够在产品和质量方面有所创新,也会在市场开拓方面举步维艰。但是形成产业集群后的中小企业则不同,可以充分实现集群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得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能够与集群内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实现完美的嫁接并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第四,可以充分形成团队合力。团队合作是当前企业、经济组织乃至企业集团实现发展和规模经济的有利保证,保持团队的较好发展前景就必须在改进工艺技术、加强研发力量的和开拓市场的同时,高要求每一生产环节的质量。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把各类中小企业联结成紧密的团队同时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内所有企业生产要素的汇集,从而形成加速发展的合力。同时,集群内企业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也对彼此的产品和技术接近和了解,使后进企业在模仿效应的驱使下不断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形成一个先进企业为保持优势不断创新、后进企业不断赶超的良好氛围。

第五,可以充分加速技术创新速度和扩散速度。集群的存在不仅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也由于集群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而不断激发企业在产品开发、环境、观点、制度和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究其原因,一是适应迅速变化市场需要的良好创新氛围的的形成,二是基于信息资源汇集和产业独特技能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机制的形成。从而言之,中小企业集群的实现加快了新信息、新观念和新思想等的传递,从而形成集群区域的整体协调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小企业集群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当前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主要从事打火机、鞋业、纺织、家具等中低档消费品产业,因此呈现出数量少、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和劳动力素质不高以及产业聚集度不高等问题,这与中小企业集群最开始主要兴起于小城镇和一些农村不无关系。使得这些微型企业缺乏必要的规模和实力,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难以提升,只能囿于生产这些低档产品,产品结构无法升级,缺乏明显的区域经济特色。

第二,中小企业集群中存在过度的横向竞争。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横向企业和纵向企业,前者是指这些企业生产和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基本上时相同或相似的、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不管是横向的企业还是纵向的企业,各个企业之间都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竞争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过度的横向企业竞争诸如压低价格和集群外采购等造成了配套产品质量的低劣、集群结构网络中核心网线的断裂、信誉危机,更有甚者,为了寻求更有利的区位而移居集群之外。

第三,中小企业集群缺乏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构成的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体系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剂。这些中介组织不仅仅提供项目咨询、人才培训、物流配送和管理以及资产评估等服务,而且对于减少交易和信息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中介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不仅仅缺少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也缺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好多专业化集群中没有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导致科技中介机构与产业的脱节。

第四,中小企业集群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不仅具有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一般自由属性,还具有一般资源所不具备的生产力属性,是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具有信息性、实体性、专业性和时序性。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改变大而全和小而全生产方式的主要途径,但是现在好多集群缺少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产业进入门槛低、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低、社会化合作程度差等问题。

三、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实施集群化发展的政策

第一,根据黑龙江经济的比较优势制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但规划的制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立足黑龙江省的资源比较优势,不能为了提升竞争力而不顾自己的劣势而盲目求大求新,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产业规划,而且也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第二,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交易费用的下降不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包括融资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企业服务系统,是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途径。

第三,政府应强化有关公共需求的投入。政府的这一投入可以提高外部经济性并进而吸引产业集聚。因而政府应强化对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公共需求的投入,如积极提供基础设施,发展相关科研院所及技术推广机构,鼓励发展设备检测、维修等辅助产业等等。公共需求的集中投入既可以使得原先不可能的投入变得可能,也使得可能的投入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提升产业经济的外部性。

第四,促进与引导中小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力量,但如果企业都以“小而全”模式存在,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优惠贷款等方法促进新专业分工的出现,并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传导机制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政府对关键专业技术进行扶持、促进中间品市场的形成等措施对引导专业化分工具有明显的作用。通过原料提供与市场拓展等的专业化经营,强化与引导专业化分工。

参考文献:

[1]张继彤,小企业产业分布与空间拓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查毅,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研究[D],北京: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