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道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可靠性,提出建立合理的区域布局,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效益;四川道孚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道孚县的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处减少。据统计,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 485.27hm2,粮食面积3 208.67hm2,其中青稞1 486.67hm2,小麦940.27hm2,豆薯类780.87hm2,油菜111.87hm2,蔬菜47.07hm2,青饲料100.93hm2,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6年减少574.27hm2,比2005年减少1 208.2hm2。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耕作粗放,科技含量低

历年来,受传统种植习惯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不愿意按农牧局依靠土温、气温科学确定的播种期播种,而依靠大喇嘛占卜确定,害怕杀生害命,导致我县农作物产量低下和品质低。

1.2农作物布局不合理

道孚县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给各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由于品种单一,重茬连作现象严重,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1.3土壤肥力低下

道孚县大部分土壤是贫氮缺磷,农民有机肥料投入不足,常常是白地下种,从而使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4农田水利设施差,抵御灾害的能力低

道孚县是“三高一低”农牧业县,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 208.67hm2,可灌面积仅1 866.7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3%,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5农产品品质、价格低,市场不稳定

农产品品质差,价格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立体农业,解决农民温饱,稳定产品价格,促进农业增收。

2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可靠性

我县农牧局借鉴外地经验,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在我县部分地区近几年进行了初步实践。实践证明,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立体农业,创造“名、特、优、新、缺”农产品,是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据调查,道孚县尼措区鲜水镇,20世纪80年代前,蔬菜作物少而缺,更无经济作物,粮食产量1 050kg/hm2,农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而20世纪90年代期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春风改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由单一的种植方式向多种种植方式发展,由粗放的耕作逐渐向集约型的耕作转变,经济作物从无到有,蔬菜由原来“三大名菜”发展为10~20种特色品种蔬菜,不仅保证了我县蔬菜的自给自足,而且还在周边邻县占有一定的市场,现有蔬菜基地33.3hm2,地膜蔬菜8.13hm2,蔬菜平均纯收入7.332万元/hm2。

近几年,蔬菜由10~20种花色品种又变为30~40种蔬菜,由原来的地膜蔬菜逐渐变成温室小拱棚、温室大拱棚,面积达3.33hm2,纯收入达13.65万元/hm2,比90年代的蔬菜增收4.515万元/hm2,它不仅把一季变为多季,提高蔬菜的复种指数,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粮食作物则以区域布局为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淘汰退化的劣质品种,并实行轮作倒茬,用养结合,使土壤肥力协调,创造出“名、特、新、优、缺”的优良品种。据统计,尼措区90年代的冬麦,产量达5 250~6 000kg/hm2,而90年代前,产量仅达3 000kg/hm2,其原因在于对土地未进行轮作倒茬,用养不协调,品种未进行提纯复壮等因素而引起的。2000年以来,抓住西部开发的契机,加大了科技宣传力度,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春麦产量又有所上升,现产量达3 750kg/hm2,与未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相比,增产750kg/hm2,增收2 100元/hm2。

3调整种植业结构策略

3.1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原则

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

3.1.1适应市场,追求效益。种植农作物,既要研究当地市场,又要考虑未来的潜在市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1.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追赶时髦,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麻孜乡的大蒜,经国家检验为无公害农产品,应针对这一优势,将它做大做强,找好销路,与龙头企业挂钩,搞好生产、加工、销售,强力推出大蒜“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而鲜水镇则应以发展优质蔬菜、水果为主,不仅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还因交通便利,销路较好,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1.3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3.1.4调改结合,稳步推进。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品种,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即“一改带五改”,是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必须整体推进、相互结合。

3.1.5农民自愿,政策鼓励原则。农民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体,必须要让农民在优惠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让他们从中获得比以往更大的收益。因此,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增产、增效两者兼顾。

3.2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要策略

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目标是使我县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充分发挥土壤潜力,增产、增收,开创特色农业,创造出“名、特、优、新、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2.1优化品质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优良品种,调减和淘汰劣质品种。我县的农作物品种多,但从麦类作物上来说,良种也仅有2~3个,赶不上市场的需求。为此,当前应抓一批优良品种,如9504、内江2938等麦类春性品种,提高种子质量,选出适宜我县的优良品种。

3.2.2优化作物结构,搞好轮作倒茬。作物结构单一,耕作粗放,长期的连作,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病虫害经常发生,产量逐年降低,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因此,优化作物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搞好轮作倒茬势在必行。如:鲜水镇和瓦日片区应采用豆薯类(豌豆、胡豆、洋芋等)――小麦(青稞)――经济作物(油菜或蔬菜类)轮作,而八美、协德片区采用豆薯类――青稞――绿肥(休闲)或油菜轮作。虽然麦类作物属耗地作物,消耗了土壤大量的有用养分,但通过1~2a种植豆类、绿肥等养地作物,利用其根腐菌可基本恢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还可改善土壤环境,再加上施肥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使耕地达到“用养”结合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群众从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3搞好间作、套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充分发挥耕地潜能。我县虽为一年一熟区,但光、热资源满足一茬作物生长卓卓有余,特别是扎坝、瓦日两区,光、热资源尤为丰富,一季作物成熟后,还可余2个月左右耕地纯粹在空闲着,1年只种一茬作物就白白浪费了2个月光阴和土地资源。虽然我县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可达1 533.41m2,但这样白白浪费掉实在可惜。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应搞好间、套作早熟作物,提高土壤复种指数,不仅可充分发挥土壤潜能,利用光、热资源,还可增产、增效,为农民群众增加收益。

3.2.4建优质基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前提下,该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首先,要具备先进的科技知识,抓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规模,走“基地――规模――档次”的路子,使基地成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样板,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市场的作用。然后,抓一批运输专业大户,成立农产品产、销市场和综合的农货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把过剩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第二、第三产业消化,建立龙头企业,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农产品更大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3.2.5合理调整区域布局,种植优质农作物。不同地区,环境条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生长。要合理地调整作物布局,种植优质粮食(青稞、小麦、洋芋等)、优质水果(苹果、葡萄)、优质蔬菜(大葱、大蒜)、优质经济作物(油菜、青豌等);发展商品生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让农民从中受益,自愿参与。

3.3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途径

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种植业结构,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粮、经、饲”协调发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出“名、特、优、新、缺”品种,把粗放、传统农业转变为集约型农业才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3.1抓好基地建设。①抓好“两点一线”康北蔬菜基地。道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内地相比,有反季节性的蔬菜优势,尤以八美、尼措区为主,种植面积达47.07hm2,有33个大棚,其中钢架式结构3个,简易式30个,现已基本占领甘孜州北邻近县的蔬菜市场。②抓好鲜水河流域优质青稞基地和少乌青稞良繁基地建设。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全县有青稞1 486.67hm2,但单产很低。为此,党委、政府也相当重视,狠抓青稞特种粮基地和少乌青稞良繁基地,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对病虫杂草进行统防统治,以点带面,提高青稞产量和品质。

3.3.2抓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只限于有吃,还需要有钱来向更高的生活圈靠近,而道孚县“青豌豆”“油菜”“大蒜”已被检验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目前,应该打开市场销路,建立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运输组织,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让农民尝到实惠,自愿参与,调整农村经济,使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