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研发投入对于以技术创新求生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为重要,研发成功与否成为这类企业成败的关键。研发活动的效率体现为企业的创新成果进而影响着经营业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效果如何,是否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不同产业这种影响效果是否相同,带着这些问题,文章选取187家国内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发投入; 经营业绩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自身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研发作为创新的重要来源和创新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措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那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效果如何,是否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不同产业之间这种影响效果是否相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划分及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划分
2010年9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新兴产业界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本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担负着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2.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原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新技术不断突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了科学技术的新水平。该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技术进步快,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3.动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4.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尚未成熟,还受到成果转化是否顺利、投融资是否到位、目标市场是否启动等诸多经济社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风险。
5.高效益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高的科技准入门槛,掌握技术专利的企业属于相对少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使该产业具有高收益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与市场平均水平的比较
主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与市场平均水平相比略有优势,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与市场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与市场平均水平相比则处于明显劣势。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6.1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均值仅为9.82亿元(如表1所示)。
从产业角度来比较,在《决定》中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在企业规模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将近95亿元,而节能环保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还不到7亿元,其余几大产业的营业收入均值则在10—20亿元之间。可以看到,高端装备制造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在七大产业中遥遥领先(见图1)。
(二)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比市场平均水平强,净利润和销售毛利率也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见表1)
从产业角度比较,可以从图1的销售毛利率折线看到,被《决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更强,而“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则较弱。
(三)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成长性与市场预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2010年,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主板和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则与市场平均水平大体相当(见表2)。
从细分产业来看,与盈利能力正好相反,被《决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较差,而“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优势明显(见图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状况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并逐步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逐渐从“资源驱动”型企业向“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研发投入更大
从表3中可以看到,2010年,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均值为4 431.72万元,较2008年增长59.6%,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37%。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均值为2 499.31万元,较2008年增长112.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13%。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明显高出20%左右,研发投入占比则高出近一倍。
(二)60%的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拥有发明专利
企业专利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研发创新成果和技术保有年限,其中发明专利一般有效期长达20年,且申请难度较大,可以较好体现企业技术能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生存与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提前做好专利技术布局,掌握核心技术,做好企业专利技术的创造、管理、运营、保护环节。
2010年,78家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中,47家拥有一件以上的发明专利,平均每家获得了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7.8项,外观设计专利3.4项;同时86%的企业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平均每家申请发明专利12.9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外观设计专利1.9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最多。
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所获得和申请的发明专利明显较多,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较少,体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成果竞争力更强,而且技术保有年限更长。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在评论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创造时,我们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为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
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正相关,如Han和Manry对韩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经验业绩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存在显著正向的影响。因此笔者以经营业绩为被解释变量,以研发投入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假设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
H1:研发强度与经营业绩正相关;
H2:研发及技术人员比率与经营业绩正相关;
H3:在不同产业中,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效果不同。
(二)变量选取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ROA)=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2.解释变量
(1)研发强度(RD)。研发强度(RD)=研发费用投入/营业收入。
(2)研发及技术人员比率(TECH)。研发及技术人员比例(TECH)=研发及技术人员人数/总员工人数。
3.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总资产增长率(RAG)=(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LR)=(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企业成长性。营业收入增长率(RIG)=(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本文假设,建立资产收益率与研发强度和研发及技术人员比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A=β0+β1RD+β2TECH+β3LR+β4RAG+β5RIG
+ε
ROA表示企业的资产收益率;RD表示研发强度;TECH表示研发及技术人员比例;LR表示资产负债率;RAG表示总资产增长率;RIG表示营业收入增长率;ε是随机误差项;β0是未知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三)样本选取
通过筛选,最终选取共计187个样本作为本文的混合研究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这些研究样本的完整资料包括研发费用投入、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研发及技术人员人数和员工总人数。
数据处理主要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软件来完成。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描述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公司产业分布情况(表4)
表4列示样本公司的产业分布情况,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71家,占样本总数的37.97%。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从产业发展基础看,我国的IT产业已经在世界上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市场空间看,新应用不断涌现,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互联网日益普及,两化融合持续深化给IT产业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2)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1)样本公司各项变量实证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资产收益率最大达到了37.63%,最小为0.38%,平均资产收益率为9.47%;研发强度最大值为75.62%,最小值为0.07%,平均研发强度为6.42%;研发及技术人员比例最大值为95.23%,最小值为1.90%,平均值为25.76%。
可以看到,企业的各种指标之间的差别比较大,这说明,我们选取的样本具有全面合理的特点,反映了市场上不同产业、不同程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不会出现只反映单一类型企业的片面现象。
2)从不同研发费用投入的分组情况考察公司资产收益率变化(见表6)。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研发费用投入分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虽然都为正,但却没有表现出正面的促进作用。研发费用投入处于1%~2%之间时,公司平均资产收益率为4.22%,比研发费用投入小于1%时的公司平均资产收益率8.20%低。也就是说,随着研发费用投入的增加,平均资产收益率并没有跟着增加,有时表现的是增加趋势,有时则相反,表现的是减少趋势,体现的是一种不稳定的相关关系。这说明研发费用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并不存在正的相关关系。
3)从不同研发及技术人员投入的分组情况考察公司资产收益率变化(见表7)。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研发及技术人员投入水平下,公司平均资产收益率指标都为正,说明研发及技术人员投入对经营业绩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研发及技术人员投入的不断增加,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也会随着增加,但是不同研发及技术人员投入比例之间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级差,说明研发及技术人员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没能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上述分析表明,研发费用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将利用以下数理模型进一步分析验证。
2.相关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分析。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1)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样本研发强度的系数为正,但是没有通过正相关检验,否定假设1,因此可以推断出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研发费用投入对经营业绩创造可能存在某种促进作用,但并非是正相关关系。而样本总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样本的回归系数β1是负值,也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否定假设1。这种无规律性说明了研发费用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2)全体样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样本的研发及技术人员比例的系数β2为正,并且通过了正相关检验,因此不能否定假设2。而生物、新材料产业样本的研发及技术人员比例的系数也为正,但是没有通过正相关显著性检验,因此否定假设2。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样本的回归系数β2是负值,否定假设2。系数有正有负的无规律性说明了研发人力资源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3)6个产业6组样本的回归系数β1、β2的差异表明,不同产业的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存在不同的影响,即不能否定假设H3。
(2)初步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从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两个角度研究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未能产生相应的经营业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人才重“招”轻“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但总体上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人力资源的巨大能量未能充分发挥,无法发挥每一个科技人才的作用,也就无法使得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效用达至最优,进而也就影响了经营业绩的提升。
2)对研发费用投入重“投”轻“效”。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进行研发费用投入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没有进行严格的市场风险评估,造成了企业研发成果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也就无法提升经营业绩。当企业把作为研发成果的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其他各部门缺乏高效的配合,使得许多产品并没有带来好的市场回报。二是没有进行严格的技术风险评估,企业在制定研发战略时未能对企业本身现有科研力量进行客观评估,缺少对技术目标的严密论证以及执行研发活动的可行性分析,这直接增加了研发风险,使得创新失败经常性发生。
3)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实不符。现在,我国相当部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其研发及技术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普遍偏低。从产出的角度来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业绩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传统技术和传统产品来决定,高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普遍偏低。
五、建议
针对本文回归分析中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活动效率,提升经营业绩,笔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宏观角度出发
一是加大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扶持力度。政府应与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努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开发能力,逐步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难通过一般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资金不足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即通过直接的财政科技拨款和间接的财税政策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如果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那么新颖独特的新工艺、新产品也就不会产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也就失去了基础。加强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证,知识产权制度有激励创新的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企业研发信息披露措施。新会计准则已要求上市公司对其研发费用信息进行披露,但披露制度并不完善,许多信息口径不统一,披露力度也不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创新、获取超额利润重要保证的技术和人才信息的披露尤其不充分。这样会使得市场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状况,影响了报表信息的有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误解,无法根据披露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从微观角度出发
一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使用水平。首先,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招徕人才,防止出现人才闲置、浪费的现象。其次,要加强科技人才使用的制度建设,在注重使用科技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与培养,切实做到用养并重,实现科技人才使用的可持续性。再次,充分重视对科技人才的激励问题,一方面,给予他们相应的生活和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职务和职称晋升、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面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建立企业内共享知识的平台,充分发挥知识互补效应。研发人员之间知识的互补效应很强,因而人才团队合作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建立研发人员的行动社区是非常关键的。
三是降低研发资金投入的市场和技术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的高效益是伴随着高风险性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投资时首先要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选择适用的技术为研发突破口,要紧跟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投入。其次要通过加强与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获取专业性的投资指导。再次,要建立企业研发投入与营销职能的互动机制,从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沟通方式、文化氛围等方面来推动企业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的紧密合作,使得研发投入能够产生积极的效益,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业绩。
四是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技术战略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通过建立起技术联盟,获得知识的共享,有助于分散研发投入风险,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立的创新平台就是属于一种技术战略联盟,平台中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起到启发、引进、改造和传播新技术的功能。
六、研究局限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研发投入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局限。虽然2007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研发投入的披露作了相关规定,但是,本文在研发投入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在披露研发投入的过程中很不规范,披露研发投入的形式和名称等各不相同,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第二,本文用当年的研发投入与其经营业绩指标值进行相关分析,可能存在时滞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论的精确性。
第三,本文在考虑研发投入和经营业绩时,无法识别出所有影响因素,选择变量时具有主观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S].2010.
[2] 佘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点分析[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11.
[3] Bong H. Han,David Manry.The value-relevance of R&D and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Evidence from Kore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4,39(2):15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