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课内阅读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是教师课堂上分析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归纳写作特点。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变被动为主动,本文重点讲述了笔者的一些教学上的尝试,那就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整体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整体阅读;初探

多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是教师课堂上分析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归纳写作特点。至于做这些有何意义,老师为什么这样分析,没人去思考,更无人体会,因此,学生仍旧不能独立完成课外的阅读分析。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只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些教学上的尝试,那就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恰恰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动脑的良好读书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理解力,进而达到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我们常说“教育兴国”,那么怎样的教育才能跟得上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要说: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人才观摒弃那种只顾眼前不顾未来,只抓一点零琼碎玉不管整体大局的狭隘的意识和观念。现代教育必须培养现代人才,语文的这种整体阅读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通过整体阅读,让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能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课文的分析说说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在阅读分析中的作用。

一、整体阅读便于使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

所谓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段,虽然我们几年如一日的进行此项练习,但许多学生仍不能很好的掌握,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是来自学生抓不住关键句,思路不清,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这篇文章并不是按照苏州园林的具体景色来写的,而是按照苏州园林设计的独特之处把它分类说明,所以分析本文结构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出它分类的依据。那么教者如设置如下问题?苏州园林的景致特点是什么?(四个特征——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布置)讲完这四点文章是不是该写完了,如果没有又写了什么?它们是属于苏州园林景物中的哪一类?(学生会找到它们是角落、门窗、色彩)如果说前四处为大景的话,这几处就是从小处着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顺序呢?(从大到小)这样再让学生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会感觉思路很清楚。然后找来类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分析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巩固这种分析方法。

二、整体阅读还可以化难为易、增加阅读兴趣

有些课文对学生来讲挺抽象,在没分析之前就已产生恐惧感。如《怀疑与学问》,本文要表述的观点是什么?用什么办法让读者信服呢?(摆事实、讲道理)这些事实,道理是怎么讲的?从何而知的?(从消极、积极方面……)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由此可知,本文从消极、积极两方面论证。最后引到本课的训练重点上,这两个方面各是使用怎样的论据论证的,如此一篇学生认为较难的文章通过层层分析就使得思路很清楚了,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议论文难学,反而觉得它层次清楚了,由此引发了阅读兴趣。

三、整体阅读可以使文章化整为零,变无序为有序

如《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即兴演讲,当时会场秩序很乱,闻一多先生气愤至极,从头至尾讲演蕴含着愤怒和激昂的情调,而且口语化比较强,如果从头至尾一句句去分析势必肢解文意,造成学生不爱学。我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首先由题目的分析引出背景,谁来说一下为什么是“最后一次”?二问:这篇演讲稿它同时属于什么文章种类?三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四问:在本文是怎样体现的?这样,我和学生通过议论文的结构,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学生也不觉得这篇文章言而无序了。

如何实现整体阅读,不是单纯的学生问题,首先应是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语文教师应树立整体意识、观念,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处理上应始终抓住整体,其次才是策略问题,在关键的几个环节把握好:第一,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课的开头起“龙头”导向作用,要充分利用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辅之以电视画面,使学生很快入境。第二,分析局部应不忘整体,我们强调真情阅读,不是排斥局部分析理解,而是强调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分析细节是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必经之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细节、突出整体,过多过细的提问影响我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或散乱无序,或冲淡主旨。课堂问题的设置应少而精,扣住主旨,牵一而动百,吃透文章内涵,领会文章精神意图。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对于一篇篇完整优美的课文,经过教师指导下的整体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整体阅读习惯和意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赏析和评价文章的好坏、是非、美丑,吸收正确的、美的,批判扬弃错误的、丑恶的。这样,我们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