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冰封”的语文课堂“春暖花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教师若想让课堂“春暖花开”,就要鼓励学生转换阅读方法,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性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理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受力;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46-1
一、从学生视角,鼓励“多歧为贵”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在学生主体的口号下,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是真正地废弃了“贴标签”,还是仅给应试教育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对于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能否做到“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无论是探讨作品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老师不应该只教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而是应通过师、生、文三者之间的对话,让其自然浮现。
笔者前不久听了《我的叔叔于勒》的公开课,经典的小说被一节课的“企业化的生产流水线”解决掉了:故事情节(四个短语解决);人物形象(几个贴标签式的词语);主旨(口号式: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一节课里学生得到的不外乎是几个词语和几句话,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何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历经数年,为何语文课堂尚且如此?因为教师无奈地站在量化考核和教育理念这个“钢”的两个侧面,而最终教师的自尊心选择了学校、家长、学生的看法。量化考核鞭策的结果是教师只能拼命地教,教育理念大多被迫抛在一边,教师的这种状态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生则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器。所谓的“学生主体”“多歧为贵”在语文常态课上是难得一见的。
这篇文章的学多一致得出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爱慕虚荣、附庸风雅、虚伪、自私的特点。其实分析人物形象不能仅仅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还得透析浸透于形象和情节之中的人物的命运。例如家庭拮据着实令家人生活捉襟见肘、备尝艰辛,两个姐姐年岁已大却无对象,终于有一个人看中二姐却是因为看了于勒发财的信,发现老水手可能是于勒绝对不能让那个年轻的公务员知道。可见形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根源不完全在其自身,是那样的社会扭曲了他们的人性。而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你读过后,你不曾刻意记忆,却终身存于你的记忆之中。
如此形象的菲利普夫妇固然令人唾弃,可你透过现象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你不禁又会对作品中人物的苦痛、无奈、可怜可悲而唏嘘不已,这就是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们与作品产生了共鸣。这样分析人物既凸显学生主体这第一要素,同时又引导学生创造地阅读教材,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二、从方法的视角,提升理解的准确度
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学生在分析中大多是有失偏颇。原因何在?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把阅读文章当做实现考试分值指标来读,缺乏阅读的兴趣,一旦出现想象类等题型,就望而却步;有的学生是走马观花欣赏式的读,这种读是凌驾于作品之上的读,是无法深入到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中的阅读。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这么做:在你成长的历程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么想?你会怎样做?当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也易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张铎的小说《想讨一本书》时,其中有一个问题设计:“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请你描写出此时方先生的心理活动。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把自己直接当做方先生:“我为什么会满腹心事?因为我想获得申小姐的满意尚有一定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什么?我家里只有钱却没有书,而申小姐随身携带书籍;我该怎样铲除这个障碍呢?我有的是钱,还愁没有书吗?只要有了书,申小姐一定会对我满意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人物本身,全面审视文章情节和人物,密切结合文本,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就自然地流淌了出来。
三、从教材视角,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性问题
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总习惯于提一些分析性的问题,试卷上阅读题的命制更是如此,这就仿佛是在学生与文本之间隔了一层毛玻璃,欲看清却不能,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感悟的误差。倘若教师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感悟一些体验性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可能会更亲切,从而让学生能深入作品中感悟作品。
莫言的小说《大风》中,“我”和爷爷一同钻进了风里,在钻进风里的前后,爷爷和“我”两人的表现一样吗?这是阅读中语文教师常常用的提问方式,这样的提问学生和文本如同“泾渭”,学生又如何能走进文本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同桌两名学生,一个是“我”,一个是爷爷,两人各自在文中找出“自己”的表现,这种体验性的任务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文本,审视“自己”在钻进风前和钻进风后的不同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等,同桌再将自己的表现与对方比照,更深切地感悟到人物的特点:面对大风,“我”和爷爷的反应不一样,“我”的心理“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爷爷的神情却是“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当“我”带着满腔的恐慌问“那是什么”时,爷爷只是淡淡地答到“风”,连“大”字都不曾提及,并立即“弯下了腰”说着“使劲拉车吧,孩子”,由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行为已经充分显示出爷爷的沉着镇定,而我的心理、语言表现出的恐慌恰恰衬托了爷爷的形象。面对大风过后“剩下的一棵草”,“我”一个劲的懊丧,而爷爷唯有“天黑了,走吧”的话语和“弯腰推起了小车”的动作,更衬出了爷爷的坦然镇定。
体验性问题,势必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感受力,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发展能得以有效地培养。
事实上,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军对垒中,但凡有责任心和良知的语文老师的内心一直有两个声音在争执,一个声音是学校等外在世界对你的看法和要求,另一个声音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体现教师自己的性灵和追求,两种声音的争执是令人痛苦的,但我始终坚信,我们语文老师只要瞄准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合理转换阅读方法的视角,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性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