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点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点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寓理论性可操作性于一体。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材料;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重要环节,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优秀的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之综合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呢?

一、创设阅读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文章都是有情物,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情景。因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创设感情共鸣的良好氛围,才能在情景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使文章的真挚浓烈的感情打动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前提。而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阅读姿势,即阅读时,身体要端正,俩小臂自然平放于桌面,俩手捧的书与眼睛的距离为一尺左右。其次,阅读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全神贯注,精力集中,一字、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要随便滑过,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要进入角色,使书面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形象,连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阅读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圈点划。第四,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交替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好教材和一些精选的报刊课外书籍

我们的课本所选的基本课文大都是“经典”文章,搞好这“例子”教学无疑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的目的在于揭示父亲的教育方式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我们的同学也知道父母的爱体现在平时的小事中,只不过中国的父母不太喜欢培养孩子探险的素质而已。这类课文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实际,学生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己阅读欣赏和作文能力。

但仅凭教本上的内容肯定远远不够,相当部分学生读书不多,走到图书馆,又茫然失措,顾此失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我恰当的给学生推荐《致加西亚的信》,《哈利波特》《热爱生命》《荆棘鸟》等等让他们感受文学经典;我又不停地在旧书摊上收罗《读者》、《青年文摘》等书籍杂志,有选择地在《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上推荐一些符合他们的心理实际,认知特点的文章,增大他们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文笔优美的《女人的眼泪》,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他们,争气的“我”让同学们明白了自己的责任;《狼的智慧》,狼不惧失败的狩猎,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些文章篇幅不长,占用不了课业负担沉重的学生过多的时间,既能调节他们的身心,增加他们的乐趣,又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

四、“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1.感知性阅读

感知性阅读就是通览全文,目标是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扫除阅读中的障碍,了解课文梗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感知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在记叙文阅读中要基本把握线索,要素,主题;说明文阅读要快速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找准每段说明的中心句;议论文阅读要感知论点,论述方法以及基本结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文中的体现。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提出问题:对方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来感知本文论点,了解本文的驳论特点。当然,课前预习也是这种方法的具体实践。

2.研讨性阅读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段落的仔细阅读,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提示,按照自己的能力,情感和性格特征去领悟课文,发觉课文中固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等方面的智力因素,以及有关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俯而读,仰而思,心与理会,披文入情的阅读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产生自己的感受,形成独立见解。如《行道树》,在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提出:(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行道树“痛苦”在那里?“深沉”是一个形容词,你认为在后面可以加上什么词,为什么?(2)“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为何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达成共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解概括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课上的研读讨论,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落实。

3.欣赏性阅读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说事物,发表议论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优美句段甚多。仔细阅读,仔细品位,就能领会那些准确、优美、生动的评议绎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描绘春花的美景时,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了色彩缤纷的春天;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树不是人,它们不会去竞争,作者这样描写,是因为春天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通过阅读,书面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学生在阅读中,既汲取了知识的营养,又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既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又积累了语言词汇。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有有得尔。”课堂上欣赏优美的词、句、段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

4.运用性阅读

初中教材编选的课文,尤其是一些略读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例。这些课文条理清楚,语言规范,思想性强,读上进心来琅琅上口。读得我了,不仅能领会文章的精义,感受得深,而且能通脉络,学会布局谋篇。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朱自清重点通过那一个片断写父爱的?学生通过分板很快得出“望父买橘”这一片断,因势利导想一想,你的亲人有没有这些小的行为令人感动?你能不能写出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以“亲人的爱”为题让学生作文。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就能完成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特点鲜明,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实践证明,通过耐心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美妙语言就会脱口而出。这样,学生便能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课堂上的拓展延伸,就是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兴趣上激发他们,从材料上营养他们,从方法上指导他们,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使他们语文素养达到大幅度提高,让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教科所.《中学语文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

[2]阳谷、陈凤主编.中学语文教育文萃[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