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运用了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创建了三步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详细叙述了模式流程及依据,具体配套措施及模式效果。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课堂教学模式 三步六环节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运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创建了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在建构中成长。
一、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及依据
1.预习自学,探究问题。
将编写的导学案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根据导学案的提示用红色笔标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
本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进行。第一步: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照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步: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我将这两步提前,在导学案编写中搭建脚手架,设置有效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预习之后,学生自主完成学案,需要讨论解决的做好标记。上课前教师进行批改,将学生已经掌握的、需要讲解的等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实行二次备课,确立讲解重点。
这个环节依据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第三步:独立探索。独立完成学案是这一步的体现和深入。同时,前两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初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的阶段。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因此,导学案前置引领预习,为学生建构了脚手架,为学生的主动同化提高了可能性。皮亚杰指出,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我在导学案内容设计上提出要求,要求各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例如,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学习班的内容应该是大量的初级概念,让他们从观察概念的大量例证中,通过成人的肯定与否定获得概念,而不能教他们那些没有表象可以凭借的概念,也不能通过下定义来学习。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二级概念,一般可通过概念定义获得,但仍需凭借表象的支持,因而直观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而大多数中学生并未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其他领域却不一定达到,因而中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约占15分钟)。
导学案中的疑难问题,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总结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老师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做针对性点拨。
这个环节来自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第四步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约占10分钟)。
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有学生讲解点评。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老师再进行点拨:一是点拨优点、指出问题;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四是科学评价各小组展示情况。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合作者,在课堂上,教师要放弃话语统治权,逐渐淡化成为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背景”和学生成长路上的“路牌”。精讲,在于善抓重点,突破难点,按教材固有的规律性与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揭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剖析知识的逻辑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精讲解决的是“学习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矛盾”。精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打包”和“复制”,而是思维的盘整、境界的提升。精讲要求教师讲到“点”上。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和质疑对抗的过程决定精讲点拨的内容。
教师的评价在有效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两处:一处是随时进行的即时评价,另一处则是在展示时的小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评价的时机,给予学生适时的、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评价必须切中要害,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必须具体而明确,绝不可以模棱两可。一句好的评价语,应该是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能进一步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评价,量化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最终记入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或用于班级的一些评比活动中。
5.针对练习,归纳整理(约10分钟)。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结合导学案的问题,精选习题进行补偿性的练习;引导学生精心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使知识更加完善,掌握更加扎实,要求学生整理好典型题本,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6.检测反馈,分层作业(约占5分钟)。
充分利用导学案,对本节课的内容实行分层次检测,检测达标率不低于80%。根据检测情况分层次布置适量的整改作业,并进行下一课时的预习。
这个环节来自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第六步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作“反馈效应”。
C·C·罗西与L·K·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且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所以,当堂必须反馈,反馈情况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测评紧密联系。
二、具体配套措施
1.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有方向。
先学后教,先学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凭着一本教材,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下大力气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即:为学生设计导学案,我们称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①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启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必须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本,激发思考,引导讨论又学会看书。同时根据课标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及自学能力,在设问角度上应有所区别。
②方法化原则。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识记、理解、归纳、综合。尤其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实践和社会认知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③人性化原则。导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其问题设置要层次化,兼顾各类学生的发展,要让A层次的学生寻到挑战,B层次的学生受到激励,C层次的学生受到鼓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2.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小组。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为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要依据划分小组,达到小组的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
对小组进行科学合理分工:①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各一名。②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如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等各科一个组长。③根据班级日常事务分工。如卫生组长、纪律组长、宣传组长等。
制定合理规则:小组成立之际,由组长带领集体制定组规。按照规则建立组内互相监督和竞争机制,形成了兵教兵的自主管理、互助学习的网格式管理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将学习、卫生、纪律等各项活动与小组考核实行捆绑式评价,堂堂有评价、日日有评价、周周有评价、月月有评价、年年有评价,落实了小组评价机制,使小组合作注重实效。评价结果作为评选明星小组、评选最佳合作组、评选各类明星的依据。
建立完善监督保障机制。我要建立组织机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3.寻标、对标、达标,实施分层次教学。
发展心理学指出: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依据发展规律,我分三个层次抓学生差异发展:
为优秀生找竞争对手。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通过实验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骑(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竞赛(平均时速为32.5英里)时的速度大幅度提升,根据这一理念,我为水平相当的学生找对手,以赛促学。
为中间学生找学习潜力和发展空间。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作为中等生,他们往往没有优秀生的霸气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寻找适合中等学生发展的空间,确立奋斗目标,挖掘和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手段。
为待优生找师傅,兵教兵。我用“爱”代“嫌”,以“心药”治“心脖,深入细致分析研究待优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出与其特点相应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中寻找适合这些孩子的小师傅,循循善诱,搞好心理疏导,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自尊意识,激发内在的进取动力。
三、模式效果
在教学中,我选了两个实验班,这两个实验班的成绩在模式运用前成绩均衡,两年后,将运用这种模式教学和不用这种模式教学的两个优秀班级的分数进行了比较,我所任教的班级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表1 实验前年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平均成绩对照
表2 第一年期末考试成绩对照表
表3 第二年期末考试成绩对照表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