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影响及其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影响及其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网络交往成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而此互动过程中亦伴生诸多问题,信任危机即为其中一例。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场域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96-01

一、场域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场域。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的特征有三,一、场域的相对独立性;二、场域是一个充满关联关系的网络空间;三、场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动态空间。

(二)资本。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理解资本这一概念,要纵观布迪厄的社会学观点,并把握如下2个要点:一,资本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意义上的资本。布迪厄认为资本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四种形式,每一种资本都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并可以相互转化。二,衡量资本价值的大小只能在场域中实现,而没有超越场域的绝对资本,故资本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资本所从属的场域。

(三)惯习。布迪厄用“惯习”二字以表达人们实践活动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惯习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它们的关系可表述为:场域塑造惯习,惯习建构场域。

二、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信任危机影响

根据场域理论及其相关概念,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流网就属于一个典型的场域,也就是说,虚拟世界可以作为一个场域加以看待,因此,青少年在网络场域中的惯习必然接受着场域的塑造。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通过扮演多样化的虚拟角色来实现,容易使其产生多重人格障碍。在网络虚拟社会的交往中,人们往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同角色又受着不同文化模式的制约,交往环境和交往关系不同,交往角色也会发生变化。现实社会中角色多种多样,但却是直接、真实、稳定的。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所扮演的是虚拟角色,角色虚拟化打破了人们在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身份和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所有在现实社会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在网络互动中都被忽略了,这样就会使人们在网上交往过程中部分或完全丧失现实社会中的角色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另外,根据场域理论,由于场域的相对独立性遭到突破,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还会迁移到现实社会。青少年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已经习惯于以虚假的身份角色与别人进行交往,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地也容易以虚假的面目去与人交往,这样就导致人际交往的真诚性受到很大质疑。人们更愿意去面对电脑而不是虚伪的人,宁愿沉溺于虚拟世界,也不愿直面现实生活,从而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络间接性与广泛性的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带来了人类情感的危机。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就指出,当人的基本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要寻求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离开现实社会的交往是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人际之间的情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特别是直接的交往来维持。在虚拟社会,人际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被人与电脑的接触所取代,不少人把兴趣、情感转移到网络世界之中,以致在生活中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使现实社会中亲朋好友的感情联系淡化了。虽然,因特网使远距离的人际沟通更便利,有助于人们的联系,会使人与近在咫尺的现实人产生“鸿沟”,人际情感日渐疏远。

三、应对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危机之策略

(一)从场域的角度出发,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场域空间。根据场域理论,场域是一个充满结构的空间,空间中存在“势能”,势能发挥作用需要依赖一定的规则,然规则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的,在网络场域中同样也是如此。在网络场域的规范体系中,按强制力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法律法规、网络社区规则、网络道德规范3个层次。为了构建和谐的网络场域空间以抑制信任危机的蔓延,可以注重以下三点:1.加快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积极落实、践行网络社区规则。3.建立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以明确的赞同、鼓励、禁止、惩罚等规定,约束着道德主体的行为,倡导网络社会的道德价值。

(二)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倡导青少年追求责任资本。责任是行为主体对特定社会关系中确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所谓责任资本,从内涵上,它是指在特定事物运行过程中,以对该事物的运行规则的认可和自觉服从为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该事物顺利进行的心理及行为指向。网络场域中如果责任资本的存量较高,则意味着青少年对网络法律和规则高度认可和自觉服从,对该场域内的活动具有较好的信任感。

(三)从惯习的角度出发,培塑青少年重自律、讲理性的惯习。惯习对行为主体在网络场域中的具体行为方式起着指引的作用,上述的规则构建、责任资本,如若缺乏重自律、讲理性的惯习引导,自然无法抑制信任危机的发生。网络的匿名性让网民享受了随意发表言论的,从而有了一种无需为自我言行负责的思维定式,导致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有的游戏心理、怀疑心理、欺骗心理和消遣心理等信任危机表现。同时,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快速更新的信息和海量存储为青少年网民不负责的信息言论提供了绝好的场所,这些言论不单表现出缺少理性的思考,也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情绪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