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度解读教材 促进有效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度解读教材 促进有效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依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也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做好教材的深度解读,能够较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体现课标的要求,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一种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一种引领。因此,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

1.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

教材的设计不仅前后知识点相互联系,而且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前后知识间交替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在教材解读过程中要做到“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指处理某一块知识时,除了要解读这部分知识,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知识,理解已教过的知识,达到复习旧知、深化新知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块知识时,不仅要解读这部分知识,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知识,以便为今天的知识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2.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关键内容,通过例题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能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研究例题在本节课或本单元中的作用。如六年级下册的“认识负数”,教材是以温度的读写作为素材来学习正负数的。当时,我认为这个例子太普通,就自己想了一些新的例子。后来才知道教材用温度计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还有一层深意:把温度计横过来不就是一条数轴吗?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正负数在数轴上是对称分布的。这样的渗透在学生对数的认识拓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来,即使在教材中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教学意图。

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能配合例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对习题的作用及难易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弄清与例题相配套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是发展和延伸。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安排各种单位的互化练习,不仅考查了小数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对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数位等知识的理解情况。研究习题就是要研究某个概念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变化,变化后会形成什么样的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什么,技巧是什么,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一定的能力,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3.读懂文本的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提示语的作用

教师从整体上认识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住了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后,还要明确每一章节的编排意图。要学会把编者意图,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的教学行为。人教版数学教材有许多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有标注文字、提示语。不同的教学情境的用意不同。有的情境只是为了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有的情境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有的情境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别于以往,指明学习的方向;有的情境实际上就是一道例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新知的现实背景。解读教材的情境图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教学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从而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知道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怎样学,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我们只有领会了情境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如“请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些提示语或旁注,有的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思路,有的是对学习的难点进行了点拨,有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结论、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和总结。教材中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留白”,为学生的学习探索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些提示语或“留白”,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一种提示,需要教师仔细揣摩。教材中的提示语比较多,一般由几个学习伙伴和小精灵说出来。提示语大概分为这样几种:一是概念的揭示;二是方法的提示;三是活动的建议,暗示着需要学生对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掌握。解读教材时读到这些提示语,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型的?怎样利用?除了这些提示语,还需要补充什么呢?需要进行哪些归纳与提炼呢?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促进有效教学的途径

深度解读教材,有时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个人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向名师学习如何解读,还要依靠教研组的集体力量,使教材解读的形式更多样,促进有效教学的途径也就更多了。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

面对课程、教材、教学观等,只有更新理念,准确地解读文本,灵活应变地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了方向。而这些更新需要名师的引领,我们的身边有经验丰富的名师,外出听课学习有研究型的名师引领,书籍刊物里更有名师的经验总结等。要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中真正达到从“解读教材”到“活用教材”的理想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解决问题(连乘)”时,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列出10×8×3:先求出一个方阵的人数;列出10×3×8:把三个方阵看成一个方阵,这样每行就是10×3人,一共有8行。我一直觉得自己理解了教材的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直到一次外出听到一位名师上这一节课,我还感受到另一条信息:图形直观的形式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利用教材主题图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将三个方阵重新排列,如排成30×8、24×10的长方形,使学生感受到队伍的形状发生变化,但人数是不变的,进而感受到长方形等积变形的思想。只有在数学教学中看到知识背后承载的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并注意在具体教学中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个体解读教材是教师写教案前的一道程序,它是在“解”与“读”后形成的结晶。教师在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各块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外,还要明确每一章节的编排意图。具体地说,要学会把编者的设计意图,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把教材读活。教师课前应准备:采用什么教具、学具;如何激趣导入;具体的授课中,语速、声调、肢体语言;采用何种教法,运用什么学法;设置哪些旧知引新知,准备哪些巩固习题和发散拓展题;预计哪些步骤中会出现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机智;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总的来说,解读教材也就是吃透教材,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发掘明白,挖掘清楚,把教法的运用与学法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才能把课上得浅显易懂。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教研组里的教师相互讲解如何进行教材解读、文本研读。有经验的老师利用以往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教学实例,生动、系统地为老师们讲解了本节课或本单元研读的内容、方法和模式。第一轮使用的教师提出自己研读中的疑惑和困难,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路。这样从实践中出来的探讨,真正解决了各个层次老师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材研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新教师感觉文本解读有了具体的操作模式,自己能有章可循;中年教师经过集体解读,使文本解读有了新鲜感。通过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教师能清楚理解例题的重点是什么,明确练习的训练点在哪里,在课堂内外能落实知识技能的训练点,真正令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让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有一道习题是:在一个底面半径是5cm的圆柱上面叠放一个底面积相同的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62.8cm2,问增加的圆柱的高是多少。很多学生感觉无从着手,讲解以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于是在教研组内展开讨论。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介绍:“我以前教这题是在家里拿来萝卜切给学生看,切掉一段后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放上一段再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学生就理解了。”我马上去教室试验,效果还真不赖!

三、教材解读的视角——提升有效教学的保证

开展多视角研读教材,善于从教师教的角度、学生学的角度、编者编的角度,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体会编者的意图,是提升有效教学的保证。

1.从“教师教”的角度解读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研读教材应该“仔细体会,透彻理解,反复思考,问个究竟”。要注意提炼教材内容的本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数学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根据教材内容我们需要安排哪些相关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2.从“学生学”的角度解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中的知识只有最终被学生所掌握,才能真正体现教材蕴含的数学价值。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以后,并不代表着解读教材的工作就结束了。因为教师的主观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所以教师还应当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再次走进教材,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会有什么疑惑。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3.从“编者编”的角度解读

教材很大程度地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各册教材中,编者怎样通过系统的、详细的教学内容来逐步实现课标要求的?我们教学时应怎样具体把握?又该注意和重视哪些问题?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必须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教材,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将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编者的意图相互统一,也就是是否正确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只有当我们的认识与编者的意图统一时,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要做到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则需要把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同研究教师教学用书结合起来。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其作用是为了更深层次地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前后联系,明确来龙去脉以及基本训练的范围、方法和内容,训练重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等目标;重视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利用,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用书对编写意图已经作了详细的说明。如果我们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分类钻研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将使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材编者已说明教材的设计思路有不同,由原来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现在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则是通过研究教学提示和设计思路,教学时根据教材积极创造一些适合开展学习活动的条件,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去测量、去操作、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从而完成比较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数学体验,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体现在教师深度解读教材上,根据自己的解读体会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学习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教材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更直接地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基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