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然教育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教育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施自然教育,旨在引导儿童在自然的教育状态下自主获取知识,自由充分发展个性,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办学,秉承“朴实笃学”思想,培养了经济学家孙冶方等大批人才。实施自然教育,就是要构建自然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形成校本素质教育特色。自然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选择。

一、理论诠释

关于自然教育,中外教育史上都有过研究与实践。在外国教育史上,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流派主张教育的自然性,强调“从做中学”,成为儿童中心教育理论的代表。在我国古代,道家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师法自然”、“无为”而教。这些有关自然教育的理解和主张,是学校自然教育实践宝贵的理论财富。学校的自然教育,不隶属某一种教育流派,而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当代小学教育文化的校本理解和建构。

1.概念界定

自然教育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关于自然的教育,另一种是体现自然特征的教育。这里主要是第二种理解。简单地说,自然教育是把大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生态作为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追求自然性,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促进每一个儿童自主发展、最优发展。具体含义有两点:

在自然中受教育:现实的存在包括自然万物、社会景象、家庭生活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儿童生活、成长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现实的存在,将有目的的影响融入儿童的生活,增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强化儿童主动发展的意识,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育中求自然:教育成为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机组织部分,学校成为儿童向往的生活场所;教育过程按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组织,课程开发遵循儿童认识的整体性;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儿童的行为特点,引导儿童在游戏、活动和实践中体验和探究学习;教育管理和评价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对话者,师生关系是基于服务和引领的合作交往关系。

2.价值取向

自然即发展。儿童的健康发展是一种自然进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加快这一进程,而在于丰富这一进程、提高这一进程的社会化品质。自然即发展,意味着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都以儿童的实际需要为尺度;意味着儿童发展不是外在推动的过程,而是内在成长的过程,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只有成为儿童的内在需求才有价值。

唤醒即教育。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儿童的生命潜能,即促使儿童对自身生命和外在世界的理解由模糊而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不断地实现从自然地发展转向自觉地发展。唤醒即教育,意味着教育实践重在寻找儿童自然生命与社会需求之间可融通的文化因素;意味着教育在创造儿童自我发现和主动社会化平台的同时,也为儿童自然成长提供必要的工具。

3.基本理念

弘扬童年,抱朴存真。遵循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追求教育的本真。以人为本,教人求真。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剥离外在的形式,真正回到儿童的思维方式中去,思考儿童是怎么思考的;教育回归儿童的方式,用儿童游戏的方式、玩的方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唤醒潜能,充分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创设展示个性,张扬自我,巩固自信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来释放潜能。

涵养化育,自然天成。教育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铸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强调生活滋养、文化熏染,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主体的合理交往与对话,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整体建构,促进学生适切发展,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

生活为师,乐习践行。把现实生活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生活中受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探究日常生活的习惯,不断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生活智慧。

4.实践特征

回归儿童。尊重童年文化,保护儿童天性。树立儿童是自主的人、完整的人、有个性的人和发展中的人的观念。理解儿童的现实需要,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效地、科学地引领儿童发展。开发儿童的巨大潜能,推动每一个儿童最优化地发展。

以学论教。教学以学为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从学生的学生经验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判断教学绩效的标准,主要看学习目标是否体现全面素质发展要求,看学生是不是既学会又会学;把对学生的研究作为教学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优化来优化整个教学行为。

自主发展。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实践围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展开;教学是学生原有经验的生长,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开发课程,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原理

1.需要驱动原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只有当人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内在驱动力,使人们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这就是需要驱动原理。自然教育以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使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在学生需要基础上,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成为行为的主体,自主支配自己的行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内生习得原理

习得存在外在强制习得和主体自发习得两种,主体自发习得是指主体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在参与生活或教育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验、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知识和自觉行为的过程。内生习得的机制在于,道德规则和科学知识是人类在与自然和群体互动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自然教育通过创建团队活动、合作学习、操作试验等形式,恰当地利用内生习得原理可以打开学习潜力的大门,使儿童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内化大量知识和能力。

3.适宜张力原理

适宜张力原理是基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提出的,是指基于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提出一个更高或更多样化的要求,但并不要求儿童必须在教师或他人的帮助下达到要求,而是在保持适宜张力的情况下,让儿童根据自身的意愿、天赋和追求进行创造性地反应和行动。适宜张力原理强调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保持学生反应方向的开放性和发展的弹性。

4.情境引发原理

情景引发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育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创造一定的情景,开发学生个性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自然教育强调创造出良好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断地鼓励、期望和暗示中取得良好效果。

5.群体效应原理

群体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被称为“从众心理”,即组织中的个体受到群体影响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包括群体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自然教育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群体的影响,从而形成群体效应。

三、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是回归本义的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旨在把学校打造成培育责任的沃土,让学生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强化保护自然、奉献社会、维护国家的责任心,夯实社会主义好公民的素质基础。

健康。珍爱生命,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生活,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概括为“发育正常,体魄健康。纯洁天真,自然大方。自信乐观,勇敢坚强。”

宽容。文明礼仪行为达到自觉自律的要求,具有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自信大方的气质风范。与人交往讲信用、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言行表里如一。宽以待人,善于与他人协调,能够换位思考,具有关怀体谅他人之心和感动之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健全的人格。概括为“文明有礼,遵守诺言。体谅互助,取长补短。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聪慧。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敏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乐于探索,敢于挑战,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效率高。概括为“兴趣广泛,主动学习。想象丰富,思维敏锐。乐于探索,敢于挑战。执着追求,持之以恒。”

自立。掌握日常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学会独立生活,对自我负责,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常识。能适应环境变化,遇到困难善于独立思考,具备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能不断挑战自我,扬长补短,积极进取。概括为“学会自理,独立生活。学会思考,适应社会。学会学习,超越自我。”

公益。对他人负责,心中有他人,能主动帮助他人。对集体负责,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主动担当集体责任,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具有初步的公益心,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社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更多的人,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意识。概括为“对自我负责,自立自强。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对集体负责,乐于合作。对环境负责,懂得珍惜。”

四、主要内容

1.培养本真儿童

本真儿童发展是促进儿童自然的成长,使儿童在自觉享受童年生活、享受生命中自然长大,在成人鼓励呵护中自己长大,在自主体验感悟中快乐长大。本真儿童发展是基于自然性、社会性衔接的发展,不是统一的发展模式,而是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2.发展爱心教师

发展爱心教师是爱心目标引领下的教师自主发展,是自然教育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团队协作中的共同发展。发展爱心教师既要使每一个教师充满爱心,更主要的是要打造一支能满足自然教育实施的爱心教师团队。

3.实践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就是在自然教育的理念关照下,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情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影响,在具体经历中实现道德自觉,在生活与德育的有效融合中培育道德素养的德育模式。

4.开发经验课程

开发经验课程首先是基于国家课程进行经验改造,使之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并能引领学生经验的生长;其次是将课程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发活动类的经验课程;再次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经验差异来开发适合学生个体生长的课程。

5.开展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指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主动参与,人人体验、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它既是一种生活习惯又是一种体育活动;既是一种思想行为,又是一种体验,是实现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快乐体育崇尚体育活动的精神性,也遵循科学的体育活动规律。

6.实施多元评价

自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差异发展,自然教育的多元评价主要指依据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寻求主观认同的一种评价。它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旨在唤醒和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促进其自主发展。

7.实现自觉管理

自觉管理是学校管理思想的追求和管理模式的建构,是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文化管理,是基于学校发展哲学的内化,是在自然教育的指引下,把新的构想、新的观念应用到整个管理的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制度的改革,管理的创新。

8.建设责任文化

责任文化是回归教育本义、思考教育责任基础上所寻求的一种学校教育文化。责任文化建设,以“我的责任我承担”进行责任打造,力求使学校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努力让责任走进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为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增加时间,拓宽空间,夯实基础。

五、行动要点

1.追求充盈自然气质的哲学精神

明确学校的哲学精神是实施自然教育的首要举措。追求在自然中受教育和教育中的自然状态,处理好自然与人的天人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个体内心世界的平衡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使每一位学校成员都要理解和认可:自然是人类的生命家园,自然充盈着生命的光辉和生命的色彩,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体验自然之美和求法自然之道。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倡导恬淡明志、平等尊重、推己及人、相互关爱的和谐相处之道。在个体内心世界的关系上,使身体与心理、智力和情感、思想与行为保持动态平衡和自然一致,摆脱物质上和形式上不必要的束缚和异化,追求天然去雕饰的精神境界和率真任性天然无我的人格气质。通过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充盈自然气质的哲学精神,将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在言谈举止中透射出自信、自然、自决和自由的魅力。学校每学年评选“最有自然气质的老师”“最有自然气质的学生”“最有自然气质的家长”,加以表扬和宣传,树立一个大家能感知到的标杆。

2.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切服务

一是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转变过去那种被学生服务的观念,形成一种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正确的服务观。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学习好或者成绩优秀的少数学生的发展。二是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需要的基础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学校服务系列内容。三是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自我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催生符合内在秩序的教学制度

教学制度包括教师在教学上的分工与协作制度、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与衔接制度、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制度等。在设计教学制度时,充分尊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深入研究教学和学习的内在节奏,研究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教学内在秩序的规章制度。设立专项课题,认真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一天的生理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课程的类型、难易来进行科学地优化安排,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感到枯燥和疲倦。通过设计符合教和学内在秩序的规章制度,支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创建迸发主体活力的灵性课堂

一是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特别是教师要放弃居高临下的身份,以平等者的姿态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相信他们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二是共同创建课堂活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投入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把自己当成课堂中的主人,对课堂活动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以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呈现,而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主体,鼓励他们对教师的言行提出批判性质疑,并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赋予自由创造的教师专业空间

学校努力扩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支持平台。要了解教师发展的个体需要,指导教师制定切合自身基础和追求的教师发展规划;赋予教师自由创造的空间,尊重教师的教育独创性,催生教师形成鲜明、稳定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关注教师生命质量,给予教师充足的人文关怀,提供理论学习、教学交流、课题研究等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教师进行个性化评价,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确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树立教师自己的教育理想,引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对专业自修的浓厚兴趣,支持教师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6.营造蓬勃向上的生态和谐校园

实施自然教育、提升学校内涵,必须重视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生态,妥善协调生态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校园生态和谐要求校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气质上的契合。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校园环境,使校园自然景观与学校人文内涵相结合,充分体现自然教育的理念和机制;对学生进行自然环境教育,确立学生爱护学校一草一木的态度;建立花草树木的“承包责任制”,开展生态校园活动,养成学生热爱自然的行动习惯。形成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朗朗悦耳的晨读童声、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相互支持的教师和管理团队等交互辉映的生态和谐校园。

7.建立现代高效的学校组织体系

一是变革传统等级式的学校组织模式。打破传统学校组织体系中的权力等级关系,使学校所有人之间成为平等的权利主体,每个人都拥有学校主体的身份和地位,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各共同体要遵循学校制定的共同体规划,并在规范指引下创造性地设置具体行动规则,并按规则履行共同体行为。各共同体之间保持平行且平等的互动关系。三是引导每个人都做学校组织中的主人。改变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管理者的单向服从与被服从关系。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也能对其他人的观点、做法提出质疑和建议。

8.形成体现集体意志的道德权威

一是形成学校道德共同体理念。集中学校所有人的意志,通过对话共同讨论共同体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被大家共同接受的道德权威。二是建立共同体的道德权威。所有人都是权威的遵循者和追随者,他们在道德权威的引领下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并自愿为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三是加强学校道德领导。在校长道德领导下,每个人都成为学校道德共同体的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共同参与到学校共同体建设中来,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