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有“抱怨大王”,我该怎么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老师:
您好!我的母亲今年72岁了。退休后,怨气交织在她的精神世界,总是大声抱怨,无论是天气、食物、亲戚、医生还是所住的社区,一不留神,她就开始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发表长篇大论。在这种时候,没办法跟她讲理,我想提供一些较为中立、不负面的意见,都被她当耳边风。她这个样子,全家人当然不敢怠慢。老爸不知怎样照顾才好,做儿女的也是只要有空就赶过来,围在左右小心伺候。就这样,她依然每天不开心。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她开心点呢?
您的读者 赵云翔
赵云翔:
你好!
都是别人的错?
一个人很难做到不心怀怨气。我们身边也不乏极端的事例。某电视台曾播过一位老先生,因当年工作上一个不公正待遇,走了一条上访告状的路,家庭、事业、子女都不顾了,从年轻告到年老。结果,30年的人生搭进去了,一切物是人非,连当年单位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谁还能给个什么说法?旁人的一致看法是:同情,但不同意。也是,30年,完全可以自己再创出更好的人生,何必如此让怨气来主导自己的人生。
更有甚者,哪怕根本算不上顺风逆风,只是生活中小小的风吹草动,都会方寸大乱,坏了好事。就说我吧。一个周末,头天就计划好了,要带小外孙去公园好好玩。这是多好的事儿?没想到,到公园门口刚下车,小外孙要买零食。我们说回头再买。为此,大人孩子闹翻了,孩子哭,大人闹。一气之下我当即叫了出租车,回家。花了往返路费,公园门都没进,却买了个孩子大人都烦恼。过后想想,孩子也没多大过错,何必把一件好事瞬间就砸个粉碎?
看来,有多少人因为一点小事,哪怕是人家不经意的一句话,大生闷气,大动肝火,大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惹了麻烦,丢了前程,毁了人生。
怨气既然后果这么严重,我们为什么还执着于怨气呢。曾有心理专家调查发现,“责怪别人,可以不必为自己的问题负责。”抱怨让人觉得自己是对的,其实怨气的感觉并不好,但很多人宁可和这个熟悉的焦虑一起,也不要放下怨气,踏入未知的世界中。
而且怨气在心性中有强大的作用力。我们在怨气中强硬起来,理直气壮向对方暗示:“我生气了,你最好别惹我,对我最好小心一点。”
更有甚者,抓住怨气不仅可以使别人显得不好,而且使自己显得更有见识。这就是你的母亲沉迷于抱怨的原因。她批判别人的错处的同时,更可以得到一些心理能量来补偿自己的内在无助,在这让她越来越不了解的世界里,保留一丝存在感。
抱怨会成为习惯
对抱怨的解释,心理学的“吸引力法则”说的很明白:“当某人抱怨时,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然后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从此陷入了抱怨轮回,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这样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
抱怨,实际是当事人对某个人和组织充满了反复性和抗争性情绪。因为任何外在的冲突和冲动行为,表面看是一种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更是一种情绪和心理失控,是作为“人”的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和极端,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因为自我失去了控制力,才容易走向偏激。
不要小看了这个“抱怨”,当人天天被抱怨控制,充满了愤怒感,久之,他的思维和情感也就会远离快乐,远离大度,就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抱怨,会加剧不公和失衡;抱怨,会使局面和心态越来越糟。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他们改变了思维,开始用心、认真地打造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终获疗愈,职业生涯也因而改善,整个人都变得更快乐了。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
想要母亲不抱怨,首先是家人积极配合。家人把她的关注点转换一下,不要等她脾气发作时候再来关注,而应该在表现正常的时候给予关注。再有,家人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她淡化“成了没人用的人”的失落感,通过各种活动重新找到生命的支点。当然,关键还在母亲自己。相信母亲会意识到情绪平和、真诚会不容易被负面情绪牵引,多一些和谐和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马志国